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第一章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混业经营问题概述 | 第15-28页 |
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与财务公司 | 第15-16页 |
(二)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属性 | 第16页 |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产生 | 第16-20页 |
(一) 产生背景 | 第16页 |
(二) 产生原因 | 第16-20页 |
(三) 政策法律依据 | 第20页 |
三、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一) 探索阶段:1987年5月至1991年12月 | 第20-21页 |
(二) 初步发展阶段(1991年12月至1996年9月) | 第21页 |
(三) 职能调整阶段(1996年9月至2004年8月) | 第21-22页 |
(四) 上升阶段(2004年8月至今) | 第22页 |
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 | 第22-24页 |
(一) 准银行功能 | 第23页 |
(二) 资金集中管理功能 | 第23页 |
(三) 融资功能 | 第23页 |
(四) 投资功能 | 第23-24页 |
(五) 金融中介功能 | 第24页 |
五、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现状——混业经营 | 第24-28页 |
(一) 混业经营的必然 | 第25页 |
(二) 混业经营的发展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混业经营监管法律制度 | 第28-38页 |
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 第28-32页 |
(一) 监管法律体系 | 第29-30页 |
(二) 监管体制 | 第30页 |
(三) 法定监管主体 | 第30-31页 |
(四) 监管内容 | 第31页 |
(五) 监管重点 | 第31-32页 |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混业经营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一) 从前瞻性的角度看,现有的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措施欠缺,难以适应财务公司发展速度 | 第32-33页 |
(二) 从有效性的角度看,对财务公司的混业经营的监管真空与缺位 | 第33页 |
(三) 监管权限上的重复管理与多头管理是目前财务公司监管法律中逐渐显现出的问题 | 第33-34页 |
三、其他金融机构监管法律制度比较 | 第34-38页 |
(一) 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 第35-36页 |
(二) 信托公司监管法律制度 | 第36页 |
(三) 保险代理机构监管法律制度 | 第36-37页 |
(四) 经验借鉴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各国(地区)财务公司混业经营监管法律制度借鉴 | 第38-43页 |
一、各国(地区)财务公司混业经营监管法律制度 | 第38-41页 |
(一) 德国 | 第38-39页 |
(二) 美国 | 第39-40页 |
(三) 瑞典 | 第40-41页 |
(四) 香港 | 第41页 |
二、经验借鉴 | 第41-43页 |
(一) 侧重对监管体制的借鉴 | 第42页 |
(二) 借鉴业务监管模式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完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混业经营监管法律应考虑的因素 | 第43-50页 |
三、对混业经营的认知 | 第43-44页 |
(一) 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 | 第43页 |
(二) 对金融创新的鼓励与支持 | 第43页 |
(三) 是对金融市场秩序的维护 | 第43-44页 |
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性质 | 第44-45页 |
(一) 财务公司性质 | 第44页 |
(二) 财务公司性质对混业经营法律监管的影响 | 第44-45页 |
五、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功能定位 | 第45-47页 |
(一) 财务公司功能定位 | 第46页 |
(二) 功能定位对混业经营法律监管的启示 | 第46-47页 |
六、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问题 | 第47-50页 |
(一) 财务公司发展问题分析 | 第47-48页 |
(二) 财务公司发展对混业经营法律监管的启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构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混业经营监管法律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 第50-54页 |
一、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混业经营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的目标 | 第50页 |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混业监管法律制度体系框架 | 第50-51页 |
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法律体制的设计 | 第51-52页 |
四、财务公司混业经营市场准入监管设计 | 第52页 |
五、财务公司混业经营操作监管 | 第52-54页 |
(一) 监管的角度 | 第53页 |
(二) 混业经营标准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