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规则概述 | 第10-29页 |
第一节 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规则的概念及性质 | 第10-14页 |
一、不动产与不动产物权的界定 | 第10页 |
二、我国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规则的立法 | 第10-11页 |
三、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规则的概念 | 第11-13页 |
四、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规则的性质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善意取得的起源与不动产善意取得比较法考察 | 第14-24页 |
一、善意取得的起源 | 第14-17页 |
二、不动产善意取得比较法考察 | 第17-24页 |
第三节 我国学界关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理论观点及分析 | 第24-29页 |
一、否定论及分析 | 第24-26页 |
二、肯定论及分析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我国建立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规则的基础 | 第29-36页 |
第一节 我国建立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一、物权公示公信原则 | 第29-30页 |
二、物权公示公信原则是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我国建立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规则的价值基础 | 第32-34页 |
一、交易安全之保护 | 第32-33页 |
二、交易安全保护背后之私法伦理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我国建立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规则的现实基础 | 第34-36页 |
一、登记错误的现实存在 | 第34-35页 |
二、登记错误的类型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我国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规则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36-55页 |
第一节 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之“受让人善意”分析 | 第36-41页 |
一、受让人善意的判断标准 | 第36-39页 |
二、受让人善意的时间认定范围 | 第39-40页 |
三、善意判断的主体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之“无权处分”分析 | 第41-47页 |
一、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作为交易主体可否适用不动产物权善意 取得 | 第41-42页 |
二、登记错误非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无权处分”的唯一前提 | 第42-43页 |
三、无权处分的类型 | 第43-45页 |
四、无权处分的特征 | 第45-47页 |
第三节 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之客体要件分析 | 第47-50页 |
一、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规则第三个构成要件的理解 | 第47-48页 |
二、对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之客体的要求 | 第48-50页 |
第四节 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之客观行为分析 | 第50-55页 |
一、建立交易的债权行为 | 第51-53页 |
二、支付合理对价的法律行为与完成不动产登记或交付的法律行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我国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规则的法律效果分析 | 第55-58页 |
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 | 第55-56页 |
一、善意第三人取得不动产物权 | 第55-56页 |
二、原权利人丧失不动产物权 | 第56页 |
第二节 债上请求权的法律效果 | 第56-58页 |
一、不当得利之债上请求权 | 第56-57页 |
二、侵权之债上请求权 | 第57页 |
三、合同之债上请求权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