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温室效应与CO_2减排 | 第12-13页 |
1.1.2 电厂烟气捕集 | 第13-14页 |
1.1.3 CO_2空气捕集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对空气捕集CO_2技术的研究 | 第15-20页 |
1.2.1 CO_2空气捕集技术的可行性 | 第15-16页 |
1.2.2 空气捕集CO_2的材料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 国内外对低浓度CO_2利用现状的研究 | 第20-25页 |
1.3.1 CO_2气体肥料增产农林作物 | 第20-22页 |
1.3.2 CO_2矿化技术的研究 | 第22-25页 |
1.3.3 空气捕集CO_2其他领域的应用 | 第25页 |
1.4 论文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4.1 论文选题思路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37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8-33页 |
2.1.1 膜材料的性能测试实验系统 | 第28-30页 |
2.1.2 植物CO_2吸收动力学实验测试系统 | 第30-31页 |
2.1.3 CO_2矿化混凝土测试实验 | 第31-32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2.2 实验参数定义及计算方法 | 第33-36页 |
2.2.1 CO_2吸附量 | 第33页 |
2.2.2 饱和度 | 第33-34页 |
2.2.3 吸附剂膜材料解吸附动力学常数 | 第34页 |
2.2.4 CO_2解吸附量 | 第34-35页 |
2.2.5 植物CO_2吸收速率 | 第35页 |
2.2.6 养护过程CO_2实际消耗量 | 第35页 |
2.2.7 养护过程CO_2理论最大消耗量 | 第35-36页 |
2.2.8 二氧化碳养护程度 | 第36页 |
2.2.9 水灰比 | 第36页 |
2.3 实验误差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膜材料的性能测试实验 | 第37-44页 |
3.1 吸附剂膜材料吸附CO_2原理 | 第37-38页 |
3.2 膜材料的电荷密度测试 | 第38页 |
3.3 膜材料的SEM表征 | 第38-39页 |
3.4 膜材料自然状态下的失水特性 | 第39页 |
3.5 膜材料CO_2解吸附热力学实验分析 | 第39-41页 |
3.6 膜材料CO_2解吸附动力学实验分析 | 第41-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植物CO_2吸收动力学及耦合系统的研究 | 第44-54页 |
4.1 植物CO_2吸收动力学 | 第44-47页 |
4.1.1 生菜的培育 | 第44-45页 |
4.1.2 植物CO_2吸收动力学实验分析 | 第45-47页 |
4.2 空气捕集单元和植物工厂的耦合系统 | 第47-53页 |
4.2.1 解吸附单元的设计 | 第48-49页 |
4.2.2 解吸附单元的优化 | 第49-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CO_2养护混凝土研究 | 第54-64页 |
5.1 CO_2养护混凝土的基础研究 | 第54-59页 |
5.1.1 试样制作 | 第54-55页 |
5.1.2 CO_2养护混凝土的基础影响因素研究 | 第55-59页 |
5.2 空气捕集和CO_2养护混凝土耦合系统的能耗分析 | 第59-63页 |
5.2.1 湿法再生技术从大气中捕集CO_2的模型 | 第59-61页 |
5.2.2 热再生技术从大气中捕集CO_2的模型 | 第61-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全文的总结和展望 | 第64-66页 |
6.1 全文的总结 | 第64-65页 |
6.2 全文的创新点 | 第65页 |
6.3 不足之处和工作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