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2.1 定价模型 | 第15-16页 |
2.2 风险因素 | 第16-17页 |
2.3 其他方面 | 第17-19页 |
3 核心假定的提出与论证 | 第19-23页 |
3.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基本内涵 | 第19页 |
3.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运作实践 | 第19-20页 |
3.3 核心假定的提出 | 第20页 |
3.4 核心假定的论证 | 第20-21页 |
3.5 核心假定的实际意义 | 第21-23页 |
4 每期信用额度模型的推导 | 第23-43页 |
4.1 模型的辅助性假定 | 第23-24页 |
4.2 模型的初步推导 | 第24-25页 |
4.3 模型的变量评估 | 第25-33页 |
4.3.1 房价增长率的评估 | 第26-27页 |
4.3.2 贷款利率的评估 | 第27-29页 |
4.3.3 预期余命的评估 | 第29-31页 |
4.3.4 安全边际系数的评估 | 第31-33页 |
4.4 模型的蒙特卡罗模拟 | 第33-43页 |
4.4.1 借款人剩余寿命T_t的概率分布 | 第33-35页 |
4.4.2 未来平均房价增长率h_t的概率分布 | 第35-38页 |
4.4.3 未来平均贷款利率r_t的概率分布 | 第38-40页 |
4.4.4 第t期安全边际系数W_t和信用额度L_t~的求解 | 第40-43页 |
5 基于每期信用额度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43-58页 |
5.1 案例设计 | 第43-45页 |
5.2 模型的应用 | 第45-51页 |
5.2.1 各期信用额度的计算 | 第45-48页 |
5.2.2 对结果的分析 | 第48-51页 |
5.3 敏感性分析 | 第51-58页 |
5.3.1 对贷款利率的敏感性 | 第51-54页 |
5.3.2 对房价增长率的敏感性 | 第54-58页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主要的成果与缺陷 | 第58-59页 |
6.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