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 前言 | 第7-21页 |
| 1 SNPs | 第7-10页 |
| 1.1 SNPs的频率、分布与特征 | 第7-8页 |
| 1.2 SNPs的筛选及检测 | 第8-9页 |
| 1.2.1 从现有的数据库中直接筛选 | 第8-9页 |
| 1.2.2 间接检测技术 | 第9页 |
| 1.3 大豆SNPs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2 单倍型 | 第10-12页 |
| 3 连锁不平衡 | 第12-16页 |
| 3.1 LD的度量方法 | 第12-13页 |
| 3.2 影响LD的因素 | 第13-14页 |
| 3.3 植物基因组LD结构 | 第14-16页 |
| 4 SNPs在作物遗传及改良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 4.1 SNPs用于遗传标记和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6-17页 |
| 4.2 基于SNPs和LD的关联分析 | 第17-18页 |
| 4.3 SNPs用于指导杂交育种研究 | 第18页 |
| 4.4 群体遗传学与生物进化研究 | 第18-19页 |
|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 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 2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1页 |
| 3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 第21-23页 |
| 4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3-24页 |
| 5 统计分析 | 第24-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6页 |
| 1 DNA序列多态性 | 第26-30页 |
| 1.1 SNPs的频率与分布 | 第26-28页 |
| 1.2 稀有SNPs | 第28-29页 |
| 1.3 群体特异性SNPs | 第29-30页 |
| 2 单倍型 | 第30-33页 |
| 2.1 单倍型的数量及分布 | 第30页 |
| 2.2 单倍型多样性 | 第30-32页 |
| 2.3 群体间遗传同一性及遗传距离 | 第32-33页 |
| 3 连锁不平衡 | 第33-34页 |
| 4 山西大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34-36页 |
| 讨论 | 第36-44页 |
| 1 大豆栽培驯化过程中遗传结构的变化 | 第36-38页 |
| 1.1 SNPs频率及分布的变化 | 第36页 |
| 1.2 单倍型多样性的变化 | 第36-37页 |
| 1.3 LD结构的变化 | 第37-38页 |
| 2 山西大豆在栽培大豆起源中的地位 | 第38-41页 |
| 2.1 栽培大豆起源地的几种假说 | 第38-40页 |
| 2.1.1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起源说 | 第38-39页 |
| 2.1.2 多中心起源说 | 第39页 |
| 2.1.3 河北东北部及东北中南部起源说 | 第39-40页 |
| 2.1.4 黄河中下游起源说 | 第40页 |
| 2.2 山西大豆在栽培大豆起源中的可能地位 | 第40-41页 |
| 3 SNPs在大豆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中的意义 | 第41-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