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废墟美学概述 | 第11-19页 |
1.1 “废墟”的词义演变 | 第11页 |
1.2 废墟美学的内涵 | 第11-12页 |
1.3 废墟美学产生基础 | 第12-16页 |
1.3.1 哲学基础 | 第12-15页 |
1.3.1.1 本雅明的寓言理论 | 第12-14页 |
1.3.1.2 存在主义哲学观 | 第14-15页 |
1.3.2 现实基础 | 第15-16页 |
1.3.2.1 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兴起 | 第15页 |
1.3.2.2 二战后的衰微社会现状 | 第15-16页 |
1.4 废墟美学的美学特征 | 第16-19页 |
1.4.1 碎片性 | 第16-17页 |
1.4.2 残酷性 | 第17页 |
1.4.3 救赎性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发展脉络梳理 | 第19-25页 |
2.1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开端 | 第19页 |
2.2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盛时期 | 第19-22页 |
2.2.1 对现实生活的无情揭露 | 第19-20页 |
2.2.2 从希望到绝望 | 第20-21页 |
2.2.3 理智写实背后的温暖 | 第21-22页 |
2.3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转型期 | 第22-25页 |
2.3.1 探索人类价值观的迷宫 | 第22-23页 |
2.3.2 复杂的心理主题的表现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废墟美学的双重显现 | 第25-35页 |
3.1 物质废墟的刻画——战争废墟向红色沙漠的演进 | 第25-28页 |
3.1.1 战争遗留下的城市瘢痕 | 第25-26页 |
3.1.2 无处安放的肉体与灵魂 | 第26-27页 |
3.1.3 工业文明下的挣扎与抗争 | 第27-28页 |
3.2 心灵废墟的展示——存在主义的本质体现 | 第28-35页 |
3.2.1 人世间的孤独 | 第29-30页 |
3.2.2 无力控诉的人生 | 第30-31页 |
3.2.3 被禁锢的自由选择 | 第31-32页 |
3.2.4 道德与行动的矛盾冲突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废墟美学的美学价值 | 第35-43页 |
4.1 从破碎中见出全貌 | 第35-37页 |
4.1.1 破坏美的表象 | 第35-36页 |
4.1.2 从碎片中掘取意义 | 第36-37页 |
4.2 自觉的人本主义 | 第37-39页 |
4.2.1 平民化的美学原则 | 第37-38页 |
4.2.2 生存基本问题的揭示 | 第38-39页 |
4.3 灵魂的救赎 | 第39-43页 |
4.3.1 从审美到救赎 | 第39-41页 |
4.3.2 追寻客观世界的真相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废墟美学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影响 | 第43-49页 |
5.1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 | 第43-44页 |
5.2 废墟美学在中国现当代电影中的显现 | 第44-47页 |
5.2.1 埋藏在废墟中的生活真相 | 第44-45页 |
5.2.2 深入底层的救赎意蕴 | 第45-47页 |
5.3 废墟美学的继承与演变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