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公司僵局司法解散概述 | 第14-18页 |
2.1 公司僵局和司法解散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15页 |
2.1.1. 公司僵局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15页 |
2.1.2 司法解散的概念和特征 | 第15页 |
2.2 公司僵局法律救济的法理基础 | 第15-17页 |
2.2.1 期待利益落空理论 | 第15-16页 |
2.2.2 公司契约理论 | 第16页 |
2.2.3.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 第16-17页 |
2.3 公司僵局司法解散的基本原则 | 第17-18页 |
2.3.1 公司维持原则 | 第17页 |
2.3.2 利益平衡原则 | 第17页 |
2.3.3 司法权谨慎介入原则 | 第17-18页 |
3 我国公司僵局司法解散的法律规定及存在问题 | 第18-25页 |
3.1 我国对公司僵局司法解散的立法规定 | 第18-21页 |
3.1.1 《公司法》182条规定 | 第18页 |
3.1.2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规定 | 第18-21页 |
3.2 我国公司僵局司法解散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21-25页 |
3.2.1 公司僵局司法解散事由的规定过于原则 | 第21-22页 |
3.2.2 公司僵局司法解散诉讼当事人的规定不明确 | 第22-23页 |
3.2.3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规定不明确 | 第23页 |
3.2.4 司法解散制度体系过于单一 | 第23-25页 |
4 域外公司僵局司法解散制度规定及启示 | 第25-30页 |
4.1 域外公司僵局司法解散制度规定 | 第25-28页 |
4.1.1 英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规定 | 第25-26页 |
4.1.2 美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规定 | 第26页 |
4.1.3 德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规定 | 第26-27页 |
4.1.4 日本公司司法解散规定 | 第27-28页 |
4.2 域外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0页 |
4.2.1 列举式指明司法解散的情形 | 第28页 |
4.2.2 司法解散主体规定明确 | 第28页 |
4.2.3 指定第三人监管制度 | 第28-29页 |
4.2.4 强制股权收购制度 | 第29-30页 |
5 完善我国公司僵局司法解散的具体建议 | 第30-44页 |
5.1 明确公司僵局的判断标准 | 第30-31页 |
5.2 增加列举司法解散的具体事由 | 第31-33页 |
5.2.1 股东之间在公司经营管理决策上产生严重分歧 | 第31-32页 |
5.2.2 控股股东压迫 | 第32页 |
5.2.3 公司行为严重违反公司章程致使股东合理预期无法实现 | 第32页 |
5.2.4 公司目的不能完成 | 第32-33页 |
5.2.5 其他导致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事由 | 第33页 |
5.3 进一步完善诉讼当事人的规定 | 第33-35页 |
5.3.1 完善原告表决权方式和期限的规定 | 第33-34页 |
5.3.2 明确规定以股东和公司为司法解散的被告 | 第34-35页 |
5.4 明确“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具体方式 | 第35-43页 |
5.4.1 “穷尽公司内部救济”的方式 | 第35-37页 |
5.4.2 审前调解的方式 | 第37-38页 |
5.4.3 强制股权收购的方式 | 第38-39页 |
5.4.4 法院指派第三人接管的方式 | 第39-41页 |
5.4.5 强制公司分立制度 | 第41-43页 |
5.5 完善司法解散制度体系配套措施 | 第43-44页 |
5.5.1. 引进商业专家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 | 第43页 |
5.5.2. 引进专业资产评估机构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