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吉林半湿润区玉米旱田氮素收支特征及适宜用量研究

摘要第13-16页
Abstract第16-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8页
    1.1 农业面源污染概述第20-21页
        1.1.1 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第20页
        1.1.2 我国区域性农业面源污染第20-21页
    1.2 旱地农田生态系统氮素流失第21-31页
        1.2.1 旱地农田土壤氮素流失途径第21-23页
        1.2.2 旱地农田土壤氮素流失影响因素第23-25页
        1.2.3 农田氮磷流失控制技术研究第25-28页
        1.2.4 农田旱地生态系统氮素淋洗损失研究方法第28-31页
    1.3 旱地农田生态系统氮沉降研究第31-32页
    1.4 氮投入对作物农学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影响第32-34页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34-38页
        1.5.1 研究背景第34-35页
        1.5.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5-38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8-48页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38-40页
    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40-41页
        2.2.1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40页
        2.2.2 技术路线第40-41页
    2.3 试验基本信息第41-48页
        2.3.1 试验地点第41-42页
        2.3.2 试验设计第42-43页
        2.3.3 采样及分析测定方法第43-48页
第三章 玉米旱田氮素湿沉降特征第48-58页
    3.1 降雨量总体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第49页
    3.2 降雨pH值变化动态第49-51页
    3.3 降雨中不同形态氮浓度变化特征第51-52页
    3.4 降雨中氮沉降量变化特征第52-55页
    3.5 讨论与小结第55-58页
第四章 施氮对玉米农学效应的影响第58-80页
    4.1 不同氮模式(微区)对玉米农学效应的影响第58-68页
        4.1.1 玉米产量对施氮的响应第58-62页
        4.1.2 玉米氮吸收对施氮的响应第62-68页
    4.2 不同氮水平(大田)对玉米农学效应的影响第68-75页
        4.2.1 玉米产量对不同氮水平的农学响应第68-72页
        4.2.2 氮吸收对不同氮水平的响应第72-73页
        4.2.3 氮农学指标对不同氮水平的响应第73-75页
    4.3 玉米氮农学指标对施氮综合响应第75-77页
    4.4 讨论与小结第77-80页
        4.4.1 施氮对玉米产量影响第77-78页
        4.4.2 施氮对玉米氮吸收影响第78页
        4.4.3 施氮对玉米氮农学指标的影响第78页
        4.4.4 施氮对玉米农学效应的综合评价第78-80页
第五章 旱地农田地下淋溶特征第80-99页
    5.1 施氮对农田氮素流失量的影响第80-86页
        5.1.1 施氮对农田总氮流失量的影响第80-84页
        5.1.2 施氮对农田硝态氮流失量的影响第84-86页
        5.1.3 施氮对农田铵态氮流失量的影响第86页
    5.2 施氮对农田淋溶水质的影响第86-93页
        5.2.1 施氮对淋溶液总氮浓度的影响第86-88页
        5.2.2 施氮对淋溶液硝态氮浓度的影响第88-91页
        5.2.3 施氮对淋溶液铵态氮浓度的影响第91-93页
    5.3 旱地农田地下淋溶发生规律第93-94页
    5.4 施氮对氮素淋溶系数的影响第94-96页
    5.5 讨论与小结第96-99页
        5.5.1 施氮对农田氮素流失量的影响第96-97页
        5.5.2 施氮对农田淋溶液氮浓度影响第97-98页
        5.5.3 淋溶发生规律第98页
        5.5.4 施氮对地下淋溶液系数的影响第98-99页
第六章 早地玉米农田土壤氮残留特征第99-107页
    6.1 施肥对土壤剖面硝态氮浓度与储量的影响第99-102页
    6.2 施肥对土壤剖面铵态氮浓度与储量的影响第102-105页
    6.3 施肥对土壤剖面无机氮储量的影响第105-106页
    6.4 讨论与小结第106-107页
第七章 玉米连作体系下高产-环保施氮管理技术初探第107-115页
    7.1 玉米连作体系下土壤-作物对施氮缓冲力第107-111页
        7.1.1 施氮对作物产量和硝态氮流失量的双效应第107-108页
        7.1.2 基于地下水硝酸盐浓度控制施氮阈值第108-109页
        7.1.3 施氮对作物产量和土体残留氮的双效应第109-111页
    7.2 玉米连作体系下农学效应-环境效应指间的量化特征第111-113页
    7.3 玉米连作体系农田氮素收支特征初探第113-115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第115-116页
第九章 创新点与展望第116-118页
    9.1 创新点第116页
    9.2 展望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下一篇:长期施肥与覆膜对棕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