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建行PL支行个人银行业务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24页 |
2.1 建行PL支行个人银行业务经营情况概述 | 第17-19页 |
2.1.1 建行PL支行概况 | 第17-18页 |
2.1.2 建行PL支行个人客户分类 | 第18页 |
2.1.3 建行PL支行经营指标分析 | 第18-19页 |
2.2 建行PL支行个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4页 |
2.2.1 存款增长乏力 | 第19-20页 |
2.2.2 客户质量落后于数量增长 | 第20-21页 |
2.2.3 战略性电子银行业务有待于提升 | 第21-22页 |
2.2.4 厚利性产品销售不力 | 第22-24页 |
3 建行PL支行个人银行业务的经营环境分析 | 第24-36页 |
3.1 PL市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 第24-25页 |
3.1.1 PL市经济发展概况 | 第24页 |
3.1.2 PL市居民金融资产分析 | 第24-25页 |
3.2 同业竞争环境分析 | 第25-31页 |
3.2.1 PL市银行业个人银行业务经营比较 | 第25-30页 |
3.2.2 建行PL支行个人银行业务在同业市场地位 | 第30-31页 |
3.3 建行PL支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内部环境分析 | 第31-33页 |
3.3.1 内部管理风格和资源配置 | 第31-32页 |
3.3.2 市场营销队伍和营销手段 | 第32页 |
3.3.3 人力资源素质 | 第32-33页 |
3.4 建行PL支行SWOT分析 | 第33-36页 |
3.4.1 建行PL支行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第33-34页 |
3.4.2 建行PL支行的机遇与威胁分析 | 第34-36页 |
4 建行P县级市支行个人银行业务策略设计 | 第36-48页 |
4.1 个人银行业务的经营目标 | 第36页 |
4.1.1 设定经营目标 | 第36页 |
4.1.2 明确创新、转型发展的经营思路 | 第36页 |
4.2 实行差异化的客户发展策略 | 第36-43页 |
4.2.1 维护高端客户策略 | 第36-40页 |
4.2.2 提升中端客户潜力策略 | 第40-42页 |
4.2.3 拓宽大众客户服务策略 | 第42-43页 |
4.3 拓展金融资产和产品服务策略 | 第43-45页 |
4.3.1 打造理财产品品牌优势 | 第43页 |
4.3.2 高端客户“量身定制”的金融资产服务 | 第43-44页 |
4.3.3 完善结算支付渠道建设 | 第44-45页 |
4.4 提升盈利水平的产品策略 | 第45-48页 |
4.4.1 集中营销资源向厚利性产品倾斜 | 第45页 |
4.4.2 实现产品组合销售的转型 | 第45-47页 |
4.4.3 推广分期付款的个人消费信贷类业务 | 第47-48页 |
5 建行P县级市支行实施个人银行业务策略的保障性措施 | 第48-52页 |
5.1 优化网点布局和增加营业网点数量 | 第48-49页 |
5.1.1 对现有营业网点布局进行调整 | 第48页 |
5.1.2 在经济发达街道设立营业机构 | 第48页 |
5.1.3 加快自助银行渠道的建设 | 第48-49页 |
5.2 提高支行管理决策水平 | 第49页 |
5.2.1 加强支行领导班子业务培训 | 第49页 |
5.2.2 提高支行中层干部管理水平 | 第49页 |
5.3 做好理财团队的建设 | 第49-50页 |
5.3.1 明确岗位职责 | 第50页 |
5.3.2 严格准入制度 | 第50页 |
5.4 强化激励考核措施 | 第50-52页 |
5.4.1 合理制定考核时间 | 第50页 |
5.4.2 量化考核指标 | 第50-51页 |
5.4.3 配套的激励措施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