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专科护理学论文--外科护理学论文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治疗依从性预测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第16-1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7-21页
    1 研究背景第17-18页
    2 问题提出第18-19页
    3 健康信念模式第19页
    4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第19-21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1-27页
    1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抗凝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第21-22页
        1.1 抗凝治疗依从性的概念第21页
        1.2 抗凝治疗依从性的意义第21页
        1.3 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现状第21-22页
        1.4 抗凝治疗依从性的测量工具研发第22页
    2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第22-24页
        2.1 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第23页
            2.1.1 年龄第23页
            2.1.2 性别第23页
            2.1.3 居住地第23页
            2.1.4 受教育的程度第23页
            2.1.5 收入状况第23页
        2.2 疾病与治疗因素第23-24页
        2.3 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第24页
            2.3.1 疾病相关知识第24页
            2.3.2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第24页
            2.3.3 自我效能第24页
    3 目前研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第24页
    4 健康信念模式及其应用第24-27页
        4.1 健康信念模式的组成第25页
        4.2 健康信念模式的运用第25-27页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第27-30页
    1 研究对象第27页
    2 研究工具第27-28页
        2.1 一般资料调查表第27页
        2.2 抗凝治疗依从性调查量表第27页
        2.3 华法林抗凝知识问卷第27-28页
        2.4 健康信念量表第28页
    3 资料收集第28-29页
    4 质量控制第29-30页
        4.1 课题设计阶段第29页
        4.2 资料收集阶段第29页
        4.3 数据整理分析过程第29页
        4.4 统计学处理第29页
        4.5 伦理考虑第29-30页
第四章 研究结果第30-39页
    1 一般资料第30-33页
        1.1 社会人口学特征第30-31页
        1.2 疾病与治疗特征第31-32页
        1.3 抗凝治疗知识水平第32-33页
        1.4 提示因素第33页
    2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治疗依从性现状第33页
    3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健康信念现状第33-34页
    4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抗凝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第34-37页
        4.1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差异比较第34-35页
        4.2 不同疾病与治疗特征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差异比较第35-36页
        4.3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抗凝知识、健康信念与抗凝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关系第36-37页
    5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第37-39页
第五章 讨论第39-46页
    1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治疗依从性现状第39页
    2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第39-43页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第39-40页
        2.2 疾病与治疗特征第40-41页
        2.3 抗凝治疗知识水平第41-42页
        2.4 抗凝治疗依从性健康信念第42-43页
            2.4.1 严重性认知水平及其与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关系第42页
            2.4.2 易感性认知水平及其与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关系第42页
            2.4.3 障碍认知水平及其与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关系第42-43页
            2.4.4 抗凝治疗依从性行为效益认知水平及其与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关系第43页
            2.4.5 自我效能认知水平及其与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关系第43页
    3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多因素构成第43-4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46-47页
    1 研究结论第46页
    2 研究建议第46-47页
第七章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第47-48页
    1 研究的创新性第47页
    2 研究的局限性第47-48页
附录第48-53页
参考文献第53-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第63-64页
附件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临床护士共情能力与情感状态、认知风格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孕中期妇女睡眠质量及心理社会保护/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