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1.1 木薯简介 | 第9-10页 |
1.1.1 木薯概述 | 第9页 |
1.1.2 木薯在旱地和瘦瘠农业中的地位 | 第9-10页 |
1.2 氮与作物生理 | 第10-16页 |
1.2.1 氮素及其应用现状 | 第11页 |
1.2.2 氮与生物量 | 第11页 |
1.2.3 氮与光合效率 | 第11-13页 |
1.2.4 氮与叶绿素荧光 | 第13-14页 |
1.2.5 氮与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14页 |
1.2.6 氮效率研究进展以及氮营养高效基因型筛选的参考指标 | 第14-16页 |
1.3 木薯中氮肥与磷、钾肥的关系 | 第16页 |
1.4 本实验开展的基础 | 第16页 |
1.4.1 木薯基因组测序成为重要基础 | 第16页 |
1.4.2 具备典型材料 | 第16页 |
1.4.3 木薯的抗逆特性 | 第16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20页 |
2.1.1 木薯水培实验 | 第18-19页 |
2.1.2 取样方法 | 第19-20页 |
2.2 实验调查测量方法 | 第20-26页 |
2.2.1 株高 | 第20页 |
2.2.2 根长 | 第20页 |
2.2.3 光合效率测定 | 第20-22页 |
2.2.4 叶绿素荧光值测定 | 第22页 |
2.2.5 硝酸还原酶酶活测定 | 第22-23页 |
2.2.6 木薯氮、磷、钾含量测定 | 第23-26页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2.3.1 基本统计参数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 第26页 |
2.3.2 表型UPGMA聚类 | 第26-27页 |
2.3.3 主成分分析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6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3.1.1 木薯水培育苗实验条件探索 | 第28页 |
3.1.2 木薯在氮胁迫条件下的表型变化 | 第28-29页 |
3.2 木薯品种资源群体在不同氮素水平的总体表现 | 第29-47页 |
3.2.1 不同氮素水平荧光值及光合速率统计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第29-33页 |
3.2.2 不同氮素水平生物量相关性状统计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第33-39页 |
3.2.3 不同氮素水平氮效率性状统计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第39-42页 |
3.2.4 不同氮素水平磷钾相关性状统计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第42-47页 |
3.3 生理性状的品种间比较 | 第47-55页 |
3.3.1 各木薯品种间的根长比较 | 第47-48页 |
3.3.2 各木薯品种间的株高比较 | 第48页 |
3.3.3 各木薯品种间的根冠比比较 | 第48-49页 |
3.3.4 各木薯品种间的鲜重比较 | 第49页 |
3.3.5 各木薯品种间的干重比较 | 第49-50页 |
3.3.6 木薯品种间平均总含氮量比较 | 第50-51页 |
3.3.7 木薯品种间平均总含磷量比较 | 第51页 |
3.3.8 木薯品种间平均总含钾量比较 | 第51-52页 |
3.3.9 木薯光合作用测定结果 | 第52-53页 |
3.3.10 木薯叶绿素荧光值测定 | 第53-54页 |
3.3.11 木薯叶片硝酸还原酶酶活 | 第54-55页 |
3.4 基于生理性状的UPGMA聚类分析 | 第55-56页 |
3.5 木薯品种资源群体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56-68页 |
3.5.1 高氮条件下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56-59页 |
3.5.2 低氮条件下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59-68页 |
4. 结论 | 第68-69页 |
4.1 聚类分析的结果 | 第68页 |
4.2 筛选出的种质 | 第68页 |
4.3 筛选出的木薯氮营养效率相关的指标 | 第68-69页 |
5. 讨论 | 第69-73页 |
5.1 木薯水浮育苗技术 | 第69页 |
5.2 木薯氮胁迫/氮营养效率的特征指标 | 第69-72页 |
5.3 木薯氮高效种质的筛选 | 第72页 |
5.4 氮与磷钾的关系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