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线载波通信多信道访问机制与混合通信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4页 |
1.2.1 电力线通信技术总体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2页 |
1.2.2 电力线通信标准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3页 |
1.2.3 介质访问控制层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低压电力线传输特性研究 | 第16-29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低压电力线网络结构 | 第16-17页 |
2.3 低压电力线传输特性 | 第17-24页 |
2.3.1 电力线频率衰减效应 | 第17-19页 |
2.3.2 电力线多径效应 | 第19-20页 |
2.3.3 电力线噪声特性 | 第20-24页 |
2.4 跨频带通信系统设计 | 第24-28页 |
2.4.1 跨频带通信理论分析 | 第24-27页 |
2.4.2 跨频带通信系统结构及参数设计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低压电力线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研究 | 第29-46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MAC协议分析 | 第29-35页 |
3.2.1 ALOHA协议 | 第29-31页 |
3.2.2 CSMA协议 | 第31-34页 |
3.2.3 TDMA协议 | 第34-35页 |
3.3 HOMEPLUG 1.0 MAC协议分析 | 第35-41页 |
3.3.1 MAC帧结构 | 第35-36页 |
3.3.2 介质访问控制机制 | 第36-38页 |
3.3.3 协议性能分析 | 第38-41页 |
3.4 信道访问问题分析 | 第41-44页 |
3.4.1 网络冲突问题 | 第41页 |
3.4.2 数据业务问题 | 第41-42页 |
3.4.3 隐藏节点和暴露节点问题 | 第42-44页 |
3.5 新型MAC协议设计要求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基于时间片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设计 | 第46-57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介质访问控制算法设计 | 第46-53页 |
4.2.1 时间片划分 | 第46-47页 |
4.2.2 优先级侦听机制 | 第47-48页 |
4.2.3 基于固定窗口的退避竞争 | 第48-49页 |
4.2.4 基于优先级调整的时效性保障 | 第49-50页 |
4.2.5 信道预约机制 | 第50-51页 |
4.2.6 数据传输与确认 | 第51页 |
4.2.7 算法流程图 | 第51-53页 |
4.3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53-56页 |
4.3.1 仿真平台搭建 | 第53页 |
4.3.2 仿真模型说明 | 第53-54页 |
4.3.3 网络传输效率验证分析 | 第54-55页 |
4.3.4 网络稳定性验证分析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跨频带通信系统设计与仿真验证 | 第57-74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新型数字前端结构设计 | 第57-63页 |
5.2.1 发送端数字前端结构设计 | 第57-60页 |
5.2.2 接收端数字前端结构设计 | 第60-62页 |
5.2.3 系统开销仿真分析 | 第62-63页 |
5.3 基于前导序列的频率识别 | 第63-68页 |
5.3.1 预设工作频率表 | 第64-65页 |
5.3.2 评估可通信工作频率 | 第65-66页 |
5.3.3 选取最优工作频率 | 第66-68页 |
5.4 仿真验证及分析 | 第68-73页 |
5.4.1 仿真平台搭建 | 第68页 |
5.4.2 仿真模型说明 | 第68-70页 |
5.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0-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