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FRCC连梁核心筒结构抗震数值模拟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核心筒受力特点第10-11页
    1.3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第11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4.1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试验研究现状第11-12页
        1.4.2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理论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3 新型核心筒研究现状第13-14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2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本构关系研究第16-23页
    2.1 FRCC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第16-22页
        2.1.1 试验配比第16页
        2.1.2 试件设计、养护及试验方法第16-17页
        2.1.3 试验现象第17-18页
        2.1.4 FRCC受压应力-应变关系第18-21页
        2.1.5 FRCC受拉应力-应变关系第21-22页
    2.2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核心筒有限元建模及有效性验证第23-41页
    3.1 ABAQUS介绍第23页
    3.2 试验概述第23-25页
    3.3 材料本构模型在ABAQUS中的表述第25-31页
        3.3.1 混凝土及FRCC本构模型第25-30页
        3.3.2 钢材本构关系第30-31页
    3.4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1-33页
        3.4.1 量纲系统第31页
        3.4.2 装配第31页
        3.4.3 相互作用第31-32页
        3.4.4 荷载与约束第32页
        3.4.5 网格划分第32-33页
    3.5 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第33-39页
        3.5.1 滞回曲线对比第33页
        3.5.2 骨架曲线对比第33-34页
        3.5.3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第34-35页
        3.5.4 延性对比第35页
        3.5.5 应力分布第35-39页
        3.5.6 混凝土损伤对比第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1页
4 FRCC连梁核心筒有限元模拟第41-46页
    4.1 滞回曲线对比第41页
    4.2 骨架曲线对比第41-42页
    4.3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第42-43页
    4.4 延性对比第43页
    4.5 耗能对比第43-44页
    4.6 本章小结第44-46页
5 FRCC连梁核心筒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46-77页
    5.1 连梁有无斜筋第46-52页
        5.1.1 滞回曲线及耗能对比第47-49页
        5.1.2 骨架曲线对比第49-50页
        5.1.3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第50-51页
        5.1.4 延性对比第51-52页
    5.2 轴压比第52-56页
        5.2.1 滞回曲线及耗能对比第52-53页
        5.2.2 骨架曲线对比第53-54页
        5.2.3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第54-55页
        5.2.4 延性对比第55-56页
    5.3 核心筒高宽比第56-63页
        5.3.1 滞回曲线及耗能对比第57-58页
        5.3.2 骨架曲线对比第58-60页
        5.3.3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第60-62页
        5.3.4 延性对比第62-63页
    5.4 连梁跨高比第63-67页
        5.4.1 滞回曲线及耗能对比第64-65页
        5.4.2 骨架曲线对比第65-66页
        5.4.3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第66页
        5.4.4 延性对比第66-67页
    5.5 连梁配筋率第67-71页
        5.5.1 滞回曲线及耗能对比第68-69页
        5.5.2 骨架曲线对比第69-70页
        5.5.3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第70页
        5.5.4 延性对比第70-71页
    5.6 连梁面积配箍率第71-75页
        5.6.1 滞回曲线及耗能对比第72页
        5.6.2 骨架曲线对比第72-73页
        5.6.3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第73-74页
        5.6.4 延性对比第74-75页
    5.7 本章小结第75-7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6.1 结论第77-78页
    6.2 展望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附录第83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差异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O690高强钢端板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