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2页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12-15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2.1 国内外绿色转型发展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1.1 国外绿色转型发展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1.2 国内绿色转型发展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2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2.2.1 绿色发展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2.2 绿色转型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2.3 绿色转型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 第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3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1-29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1-22页 |
3.2 海选指标 | 第22-24页 |
3.3 数据来源 | 第24页 |
3.4 指标无量纲化 | 第24-25页 |
3.5 非参数K-W检验——指标分组 | 第25-26页 |
3.6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选出代表指标 | 第26页 |
3.7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 | 第26-2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4 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 | 第29-39页 |
4.1 赋权方法的选择 | 第29页 |
4.2 因子分析法 | 第29-32页 |
4.2.1 因子分析法介绍 | 第29-30页 |
4.2.2 因子赋权法赋权步骤 | 第30-32页 |
4.3 熵权法 | 第32-33页 |
4.3.1 熵权法介绍 | 第32页 |
4.3.2 熵权法赋权步骤 | 第32-33页 |
4.4 变异系数法 | 第33-34页 |
4.4.1 变异系数法介绍 | 第33页 |
4.4.2 变异系数赋权法步骤 | 第33-34页 |
4.5 基于离差平方和的最优组合赋权方法 | 第34-37页 |
4.5.1 计算过程 | 第34-36页 |
4.5.2 指标权重值确定 | 第36-3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5 省际区域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 第39-63页 |
5.1 绿色转型发展指数的测算 | 第39页 |
5.2 指标数据的采集 | 第39-40页 |
5.2.1 指标数据的时间跨度 | 第39页 |
5.2.2 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5.2.3 缺失数据处理 | 第40页 |
5.3 绿色转型发展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第40-47页 |
5.3.1 绿色转型发展指数I的空间分布 | 第40-43页 |
5.3.2 各省区绿色转型发展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5.3.3 预测分析 | 第44-47页 |
5.4 我国绿色转型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 第47-60页 |
5.4.1 综合能力分析 | 第47-51页 |
5.4.2 环境保护能力分析 | 第51-55页 |
5.4.3 资源利用能力分析 | 第55-58页 |
5.4.4 经济竞争力分析 | 第58-60页 |
5.5 政策建议 | 第60-63页 |
5.5.1 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与完善考核制度 | 第60-61页 |
5.5.2 加强各省之间绿色转型发展的协调程度 | 第61页 |
5.5.3 发挥各省区自身特点,优化自身产业结构 | 第61页 |
5.5.4 加大绿色环保节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第61页 |
5.5.5 持续加大对R&D经费和教育支出的投入 | 第61-63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