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集合预报的概念 | 第10-11页 |
·集合预报的国内外进展 | 第11-12页 |
·集合预报在暴雨预报中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本文拟研究问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WRF模式及集合预报评价方法简介 | 第17-25页 |
·引言 | 第17页 |
·WRFV3.1模式简介 | 第17-21页 |
·模式动力框架 | 第18页 |
·模式的运行流程 | 第18-19页 |
·主要物理过程方案简介 | 第19-20页 |
·模式平滑和插值方法简介 | 第20-21页 |
·集合预报的检验评价方法 | 第21-24页 |
·集合平均 | 第21页 |
·天气要素概率(相对频率)预报 | 第21-22页 |
·离散度 | 第22页 |
·均方根误差 | 第22-23页 |
·平均总能量(DTE) | 第23页 |
·评分 | 第23-24页 |
·相对作用特征曲线(ROC)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暴雨过程模拟及地形扰动方案设计和分析 | 第25-38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暴雨的天气背景分析及降水实况介绍 | 第26-28页 |
·地形敏感性试验及地形扰动集合预报试验方案设计 | 第28-31页 |
·地形的敏感性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地形扰动试验方案设计 | 第30-31页 |
·集合预报试验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24h累积降水量 | 第31页 |
·降水的概率预报 | 第31-32页 |
·集合预报结果检验评价 | 第32-36页 |
·离散度 | 第32-33页 |
·BS、TS和Brier评分 | 第33-34页 |
·相对作用特征曲线(ROC) | 第34-35页 |
·不同预报概率区间试验结果 | 第35页 |
·集合方案D/Ds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陆面要素扰动的集合预报试验 | 第38-48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9页 |
·集合预报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集合成员降水概况 | 第39-41页 |
·成员风场和位温场的误差情况 | 第41-42页 |
·集合成员发散度分析 | 第42页 |
·平均总能量(DTE) | 第42-43页 |
·集合预报结果检验评价 | 第43-46页 |
·均方根误差(RMSE) | 第43-44页 |
·离散度 | 第44-45页 |
·ETS评分 | 第45页 |
·相对作用特征曲线(ROC) | 第45-46页 |
·不同预报概率等级的TS评分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下垫面条件综合扰动的集合预报试验 | 第48-58页 |
·引言 | 第48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8-49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集合预报降水分析 | 第49-50页 |
·降水概率预报 | 第50-51页 |
·集合成员发散程度分析 | 第51-52页 |
·10m水平风场和2m温度场误差的时空演变 | 第52-53页 |
·平均总能量(DTE) | 第53-54页 |
·集合预报结果检验评价 | 第54-56页 |
·离散度 | 第54页 |
·BS和ETS评分 | 第54-55页 |
·三组集合预报扰动方案的相对作用特征曲线(ROC)对比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58-61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创新点 | 第59-60页 |
·存在问题与工作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论文附图 | 第67-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