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一)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9-10页 |
(二)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页 |
2、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四) 本论文的理论界定 | 第12-14页 |
1、"道德"与"网络道德" | 第12-13页 |
2、"失范"与"网络道德失范" | 第13页 |
3、网络道德教育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危害 | 第14-20页 |
(一)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 第14-18页 |
1、网络言行任意放纵 | 第14页 |
2、浏览、传播或发布不良信息 | 第14-15页 |
3、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 第15页 |
4、侵犯他人肖像权、公布他人隐私 | 第15-16页 |
5、人格冲突显著,双重人格倾向明显 | 第16页 |
6、网上谈情说爱,沉溺于网恋 | 第16-17页 |
7、网上非法入侵,实施盗窃、诈骗等不法行为 | 第17-18页 |
(二) 网络道德失范对高职学生的危害 | 第18-20页 |
1、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学业荒废 | 第18页 |
2、损害身心健康,造成人格畸变 | 第18-19页 |
3、人际关系恶化,形成交往劣势 | 第19页 |
4、道德标准错位,法纪观念淡化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 | 第20-26页 |
(一) 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 第20-21页 |
1、青春期的好奇心易使学生误入网络的禁区 | 第20页 |
2、严重的自卑心理易使学生寻求网络的慰籍 | 第20-21页 |
3、巨大的现实压力加重学生的网络依赖性 | 第21页 |
4、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偏差放松了学生的自我要求 | 第21页 |
(二) 网络的复杂性、开放性与虚拟性 | 第21-23页 |
1、网络的复杂性易使学生思想产生混乱 | 第21-22页 |
2、网络的开放性易对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 第22页 |
3、网络的虚拟性易造成学生人格的扭曲 | 第22-23页 |
(三) 高职院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足 | 第23-24页 |
1、高职院校对网络的德育阵地作用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 第23页 |
2、教师的网络道德不健全是影响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一大弊端 | 第23-24页 |
(四) 家庭和社会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 | 第24-26页 |
1、家长缺乏网络知识,易对网络产生恐惧 | 第24页 |
2、家长教育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的引导 | 第24-25页 |
3、相关法律规范仍不完备 | 第25-26页 |
第四章 解决高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 | 第26-36页 |
(一) 强化学校教育 | 第26-30页 |
1、优化德育师资队伍 | 第26-27页 |
2、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教育作用 | 第27-28页 |
3、强化校园网建设,开办德育网站 | 第28-30页 |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摆脱网络的束缚 | 第30页 |
(二) 重在自我调适 | 第30-31页 |
1、高职学生应养成慎独的道德习惯 | 第30-31页 |
2、高职学生应增强网络防御心理 | 第31页 |
3、高职学生应主动投身社会实践 | 第31页 |
(三)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立体德育网络 | 第31-33页 |
1、提升家庭的网络道德教育水平 | 第32页 |
2、加强媒体自律,构建良好道德实践环境 | 第32-33页 |
3、完善法律制度,加大监督力度 | 第33页 |
(四)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 第33-36页 |
1、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 | 第34页 |
2、依靠国家立法力量打击网络色情,发动社会力量谴责网络不良行为 | 第34页 |
3、利用科技手段,从技术层面加强因特网的监管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附录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调查问卷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