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中国建筑能耗现状 | 第11-13页 |
1.1.2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减碳目标 | 第13页 |
1.1.3 居住建筑能耗研究与建筑类型学 | 第13-14页 |
1.1.4 杭州市居住室内热环境现状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4页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2章 建筑类型学发展概述 | 第25-42页 |
2.1 早期建筑类型学 | 第25-28页 |
2.2 传统建筑类型学 | 第28-36页 |
2.2.1 近代早期建筑类型学理论 | 第28-29页 |
2.2.2 迪朗和建筑类型学创立 | 第29-31页 |
2.2.3 昆西和类型 | 第31-33页 |
2.2.4 功能主义和建筑类型学 | 第33-35页 |
2.2.5 传统建筑类型学的基本特点 | 第35-36页 |
2.3 城市建筑类型学 | 第36-38页 |
2.3.1 罗西和城市建筑学 | 第36-37页 |
2.3.2 霍尔和乡村住宅建筑类型 | 第37-38页 |
2.4 建筑环境类型学 | 第38-41页 |
2.4.1 类型学视角下的建筑环境研究 | 第38-40页 |
2.4.2 建筑环境类型学概述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建筑类型学分析体系建构 | 第42-69页 |
3.1 杭州市中心城区既有居住建筑现状 | 第42-44页 |
3.1.1 既有居住建筑现状 | 第42-43页 |
3.1.2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 第43-44页 |
3.2 建筑类型学指标体系建构 | 第44-58页 |
3.2.1 建筑年代 | 第44-50页 |
3.2.2 平面形式 | 第50-52页 |
3.2.3 建筑面积 | 第52-53页 |
3.2.4 建筑朝向 | 第53-54页 |
3.2.5 建筑层数 | 第54-55页 |
3.2.6 建筑结构形式及主要墙体材料 | 第55-56页 |
3.2.7 窗墙比 | 第56页 |
3.2.8 冷热源基本形式 | 第56-57页 |
3.2.9 指标体系建构 | 第57-58页 |
3.3 居住建筑分类与典型建筑选取方法研究 | 第58-68页 |
3.3.1 居住建筑分类 | 第58-61页 |
3.3.2 典型建筑类型分析 | 第61-66页 |
3.3.3 典型建筑选取 | 第66-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杭州市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测试分析 | 第69-102页 |
4.1 实测建筑选取 | 第69-70页 |
4.2 室内热环境测试方案 | 第70-74页 |
4.2.1 测试时间、地点和布点方式 | 第70-71页 |
4.2.2 测试参数、设备和现场条件 | 第71-74页 |
4.3 室内热环境问卷调查设计 | 第74页 |
4.4 居住建筑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74-100页 |
4.4.1 室内热环境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4-87页 |
4.4.2 室内热环境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87-93页 |
4.4.3 室内热环境对比分析 | 第93-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5章 各类型居住建筑能耗研究与设计优化 | 第102-124页 |
5.1 模型参数设定 | 第102-106页 |
5.1.1 建筑平面设定 | 第102-104页 |
5.1.2 室内外参数设定 | 第104-105页 |
5.1.3 围护结构参数设定 | 第105页 |
5.1.4 用能、开窗模式设定 | 第105-106页 |
5.2 模拟工况设定 | 第106-107页 |
5.3 能耗模拟结果分析与设计优化 | 第107-122页 |
5.3.1 平面形式模拟结果分析与设计优化 | 第107-109页 |
5.3.2 建筑朝向模拟结果分析与设计优化 | 第109-115页 |
5.3.3 建筑层数模拟结果分析与设计优化 | 第115-121页 |
5.3.4 建筑面积模拟结果分析与设计优化 | 第121-122页 |
5.4 模型校核 | 第12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6.1 总结 | 第124-125页 |
6.2 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附录 | 第132-134页 |
作者简历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