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一 绪论 | 第9-15页 |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1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0-11页 |
| 2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主要框架及内容 | 第12-13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 2 比较研究法 | 第13-14页 |
| 3 系统研究法 | 第14页 |
| (五)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 二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第15-20页 |
| (一)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第15页 |
| (二) 社会转型期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新要求 | 第15-18页 |
| 1 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新变化 | 第15-17页 |
| 2 社会转型期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新要求 | 第17-18页 |
| (三)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及战略定位 | 第18-20页 |
| 1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 第18页 |
| 2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定位 | 第18-20页 |
| 三 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研究基础理论 | 第20-24页 |
| (一) 基础理论 | 第20-22页 |
| 1 职业教育发展理论 | 第20页 |
| 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页 |
| 3 以人为本教育理论 | 第20-21页 |
| 4 终身教育理论 | 第21页 |
| 5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 6 现代就业理论 | 第22页 |
| (二)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要求 | 第22-23页 |
| 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第22页 |
| 2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第22-23页 |
| (三)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 第23-24页 |
| 四 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第24-34页 |
| (一) 高职高专管理体制问题 | 第24-26页 |
| 1 政府在参与管理中存在缺位、越位问题 | 第24页 |
| 2 劳动人事制度与教育行政制度缺乏有效衔接机制 | 第24-25页 |
| 3 办学主体自主性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 | 第25页 |
| 4 高等职业教育区域间协调发展不足 | 第25页 |
| 5 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不健全 | 第25-26页 |
| (二) 高职高专投资机制问题 | 第26页 |
| (三) 高职高专教育体系问题 | 第26-28页 |
| 1 高职高专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而缺乏纽带联通 | 第26-27页 |
| 2 高职高专学历体系不完整,缺乏教育竞争力 | 第27页 |
| 3 高职高专学历体系与职业资格制度衔接不畅 | 第27-28页 |
| (四) 高职高专人才培育模式问题 | 第28-29页 |
| 1 高职高专教育等同于学历教育与生产岗位需求脱节 | 第28页 |
| 2 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结构性矛盾 | 第28页 |
| 3 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规范 | 第28-29页 |
| 4 高职高专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 第29页 |
| (五)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 | 第29-30页 |
| 1 毕业生人数多与需求岗位少之间的矛盾 | 第29页 |
| 2 企业用人标准的唯学历论偏见的制约 | 第29-30页 |
| 3 学校教学理念滞后、就业指导不到位的制约 | 第30页 |
| (六) 高职高专教育发展问题成因归纳 | 第30-34页 |
| 1 传统教育理念中的消极因素是制约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首因 | 第30-31页 |
| 2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高职高专发展的重要因素 | 第31-32页 |
| 3 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是制约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 第32页 |
| 4 生源质量低、办学水平不高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内在因素 | 第32页 |
| 5 就业准备不足,缺乏职业认知教育 | 第32-34页 |
| 五 以科学发展观来构建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对策 | 第34-47页 |
| (一) 完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 第34-35页 |
| 1 办学机制上突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模式 | 第34页 |
| 2 制度建设上统一规划,优化衔接机制 | 第34页 |
| 3 突出多主体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度 | 第34-35页 |
| 4 建立高职高专教育区域合作机制 | 第35页 |
| (二) 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综合型教育投资机制 | 第35-36页 |
| (三) 完善高职高专多层次协同发展体系 | 第36-39页 |
| 1 健全高职高专完整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 第36-38页 |
| 2 优化高职高专与普通教育协同机制 | 第38页 |
| 3 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体系 | 第38-39页 |
| (四) 构建“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 第39-41页 |
| 1 推进“工学结合”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 第39-40页 |
| 2 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途径 | 第40-41页 |
| (五) 开展就业观教育,完善就业体系建设 | 第41-45页 |
| 1 就业观导向下提升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 第41页 |
| 2 完善高职高专就业服务体系 | 第41-44页 |
| 3 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 第44-45页 |
| (六)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 第45-47页 |
| 1 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 第45页 |
| 2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各参与主体的法律意识 | 第45页 |
| 3 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违规行为的监督与查处 | 第45-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