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一、政治传播的一般性理论 | 第15-20页 |
(一) 政治传播的内涵 | 第15页 |
(二) 政治传播的构成要素 | 第15-17页 |
1. 政治传播者 | 第15-16页 |
2. 政治传播内容 | 第16页 |
3. 政治传播媒介 | 第16页 |
4. 政治传播受众 | 第16-17页 |
5. 政治传播效果 | 第17页 |
(三) 政治传播与政治宣传的关系 | 第17-20页 |
1. 相似性 | 第17页 |
2. 不同性 | 第17-18页 |
3. 从政治宣传到政治传播的转变 | 第18-20页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背景 | 第20-34页 |
(一) 延安时期中国的政治背景 | 第20-23页 |
1. 抗战初期中国的政治背景 | 第20-21页 |
2. 抗战中期中国的政治背景 | 第21-22页 |
3. 抗战后期中国的政治背景 | 第22-23页 |
4.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政治背景 | 第23页 |
(二) 国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 | 第23-26页 |
1. 国民党右派的三民主义观 | 第24页 |
2. 自由主义思潮 | 第24-25页 |
3. 文化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思潮 | 第25-26页 |
(三) 中国共产党延安政府的政治传播能力 | 第26-34页 |
1. 对延安边区的政治传播能力 | 第26-29页 |
2. 对国统区及海外民众的政治传播能力 | 第29-34页 |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体系 | 第34-50页 |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机制 | 第34-40页 |
1. 党内政治传播机制 | 第34-36页 |
2. 党外政治传播机制 | 第36-39页 |
3. 国际政治传播机制 | 第39-40页 |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内容 | 第40-44页 |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经典著作 | 第40-41页 |
2. 毛泽东思想 | 第41-43页 |
3. 其他社会实际问题的具体措施 | 第43-44页 |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途径 | 第44-47页 |
1. 报刊出版及广播电台的创办 | 第44-45页 |
2. 创办学会和研究小组 | 第45页 |
3. 撰写文章 | 第45-46页 |
4. 兴办学校 | 第46页 |
5. 音乐、戏剧、美术等方面的传播 | 第46-47页 |
6. 策划政治演讲 | 第47页 |
(四)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受众 | 第47-50页 |
1. 中国共产党员 | 第47-48页 |
2. 其他社会公众 | 第48-49页 |
3. 国际人士 | 第49-50页 |
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效果 | 第50-54页 |
(一) 对解放区的影响 | 第50-51页 |
1. 统一了全党思想意识 | 第50页 |
2. 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 | 第50页 |
3. 传播了毛泽东思想 | 第50-51页 |
4. 获得了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提高了群众思想觉悟 | 第51页 |
(二) 对国统区及沦陷区的影响 | 第51-52页 |
1. 推动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 | 第51-52页 |
2. 揭露国民党政府的真实面目 | 第52页 |
3. 激起知识分子的热情,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 第52页 |
(三) 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 | 第52-53页 |
1. 对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的影响 | 第52-53页 |
2. 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 | 第53页 |
(四) 对中国革命及中国共产党前途发展的意义 | 第53-54页 |
五、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当代启示 | 第54-61页 |
(一) 注重政治传播规律 | 第54-56页 |
1. 转变政治传播模式 | 第54页 |
2. 形成(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 | 第54-55页 |
3. 建立政治传播长效机制 | 第55-56页 |
(二) 政治传播的方式应与时俱进 | 第56-59页 |
1. 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 | 第56-57页 |
2. 注重政治形象的塑造 | 第57页 |
3. 加强高校党建促进政治传播 | 第57-58页 |
4. 加大政治广告传播力度 | 第58-59页 |
(三) 政治传播的内容应符合时代要求 | 第59-61页 |
1. 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建设 | 第59页 |
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 第59-60页 |
3. 依法从严治党,肃正党风、党纪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