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ckbridge型防振锤动力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微风振动的产生机理和防振锤发展历程 | 第15-24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微风振动产生机理 | 第15-17页 |
2.3 防振锤的种类及发展历程 | 第17-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防振锤的数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 | 第24-39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分布质量模型 | 第24-32页 |
3.2.1 FD型和FR型防振锤 | 第24-30页 |
3.2.2 FDZ型防振锤 | 第30-32页 |
3.3 集中质量模型 | 第32-36页 |
3.3.1 FD型和FR型防振锤 | 第33-35页 |
3.3.2 FDZ型防振锤 | 第35-36页 |
3.4 有限元模型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防振锤动力特性研究 | 第39-56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频率特性研究 | 第39-43页 |
4.2.1 三种模型对比 | 第39-42页 |
4.2.2 结构参数对频率特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功率特性研究 | 第43-47页 |
4.3.1 功率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4.3.2 结构参数对功率特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4.4 阻尼特性研究 | 第47-55页 |
4.4.1 阻尼项的加入 | 第47-50页 |
4.4.2 阻尼比的识别 | 第50-52页 |
4.4.3 耗能特性研究 | 第52-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