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12-18页 |
1.2.1 关于企业财务造假的文献回顾 | 第12-13页 |
1.2.2 关于媒体监督的文献回顾 | 第13-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2 媒体报道发挥财务造假监督作用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财务造假的内涵与常用方式 | 第20页 |
2.1.2 媒体报道和媒体监督 | 第20-21页 |
2.2 媒体监督企业财务造假的作用机理 | 第21-23页 |
2.2.1 降低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程度 | 第21页 |
2.2.2 声誉机制约束管理者行为 | 第21-22页 |
2.2.3 引起监管部门的介入 | 第22-23页 |
2.3 媒体监督企业财务造假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页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4页 |
2.3.3 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 | 第24-25页 |
3 媒体监督勤上光电财务造假的案例介绍 | 第25-35页 |
3.1 勤上光电公司简介 | 第25-27页 |
3.1.1 公司发展历程 | 第25页 |
3.1.2 勤上光电关联方及其交易存在的事实 | 第25-27页 |
3.2 勤上光电财务造假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3.2.1 融资需要 | 第27页 |
3.2.2 对赌协议压力 | 第27-28页 |
3.2.3 外部治理机制失效 | 第28-29页 |
3.3 勤上光电引起媒体关注的财务造假疑点 | 第29-31页 |
3.3.1 大客户变动异常频繁 | 第29-30页 |
3.3.2 财务报表存在造假的嫌疑 | 第30-31页 |
3.3.3 员工与客户存在未披露关联关系 | 第31页 |
3.4 勤上光电财务造假的媒体曝光过程回顾 | 第31-35页 |
3.4.1 勤上光电财务造假首次被媒体曝光情况 | 第31-32页 |
3.4.2 勤上光电“造假门”事件继续发酵 | 第32-35页 |
4 媒体监督勤上光电财务造假的效果分析 | 第35-43页 |
4.1 对股价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 第35-37页 |
4.1.1 对比同行业股价的异常波动 | 第35-36页 |
4.1.2 勤上光电利益相关者的反应 | 第36-37页 |
4.2 勤上光电的整改措施及后续发展状况 | 第37-43页 |
4.2.1 勤上光电的整改措施 | 第37-39页 |
4.2.2 勤上光电的后续发展状况 | 第39-43页 |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3-4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5.1.1 媒体负面报道能弥补市场监督的不足 | 第43-44页 |
5.1.2 我国媒体报道的监督效果流于短期 | 第44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4-47页 |
5.2.1 立法保护新闻言论自由,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 第44-45页 |
5.2.2 建立经理人市场,充分利用声誉机制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 第45页 |
5.2.3 健全媒体之外的监督机制,建立集中统一层次丰富的监管体制 | 第45-46页 |
5.2.4 完善民事赔偿制度,使媒体曝光的相关新闻得到有效落实 | 第46-47页 |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