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鳞翅目害虫论文

小菜蛾对氰氟虫腙抗性机理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缩略语表第13-14页
第1章 前言第14-25页
    1.1 昆虫对钠离子通道阻抑剂的抗药性第14-18页
        1.1.1 氰氟虫腙第14-15页
        1.1.2 亚致死浓度氰氟虫腙对昆虫的影响第15页
        1.1.3 不同杀虫剂与氰氟虫腙之间的交互抗性第15-16页
        1.1.4 昆虫对钠离子通道阻抑剂的抗性机理第16-17页
        1.1.5 昆虫对钠离子通道阻抑剂的抗性遗传第17-18页
    1.2 Para型钠离子通道研究进展第18-22页
        1.2.1 昆虫钠离子通道的克隆第18-20页
        1.2.2 钠离子通道与昆虫抗药性关系第20-22页
            1.2.2.1 位点突变与抗药性关系第20-21页
            1.2.2.2 可变剪接与抗药性关系第21页
            1.2.2.3 RNA编辑与抗药性关系第21-22页
    1.3 适合度与昆虫抗药性关系的研究第22-23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3-25页
        1.4.1 研究目的意义第23-24页
        1.4.2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2章 小菜蛾对氰氟虫腙抗性选育及生化机理第25-35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5-29页
        2.1.1 供试昆虫第25-26页
        2.1.2 供试药剂第26页
        2.1.3 供试器材第26页
        2.1.4 生物活性测定第26-27页
        2.1.5 抗性选育第27页
        2.1.6 交互抗性第27页
        2.1.7 增效剂对氰氟虫腙增效作用测定第27-28页
        2.1.8 解毒酶酶活力测定第28-29页
            2.1.8.1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第28页
            2.1.8.2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第28页
            2.1.8.3 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测定第28页
            2.1.8.4 蛋白含量测定第28-29页
        2.1.9 数据分析第2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9-32页
        2.2.1 小菜蛾对氰氟虫腙抗性选育第29-30页
        2.2.2 Meta-SEL品系与其他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第30-31页
        2.2.3 小菜蛾对氰氟虫腙抗性的生化机理第31-32页
            2.2.3.1 抗性和敏感品系小菜蛾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第31页
            2.2.3.2 TPP/DEM/PBO对氰氟虫腙的增效作用第31-32页
    2.3 讨论第32-35页
第3章 抗氰氟虫腙小菜蛾品系生物适合度及其遗传方式研究第35-47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5-38页
        3.1.1 供试昆虫第35页
        3.1.2 供试药剂第35页
        3.1.3 供试器材第35页
        3.1.4 生物活性测定第35-36页
        3.1.5 抗氰氟虫腙小菜蛾品系的生物适合度第36页
        3.1.6 小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性遗传方式第36-37页
        3.1.7 数据分析第37-3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8-45页
        3.2.1 小菜蛾抗性和敏感品系的生命表及适合度第38-42页
        3.2.2 抗氰氟虫腙小菜蛾品系的抗性遗传方式第42-45页
    3.3 讨论第45-47页
第4章 小菜蛾钠离子通道的克隆及其表达量研究第47-69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47-56页
        4.1.1 供试昆虫第47页
        4.1.2 供试试剂第47-48页
        4.1.3 仪器和设备第48页
        4.1.4 常用试剂的配置第48-49页
        4.1.5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9-50页
        4.1.6 引物设计第50-51页
        4.1.7 总RNA提取及第一链cDNA合成第51-52页
            4.1.7.1 小菜蛾总RNA的提取第51页
            4.1.7.2 第一链cDNA合成第51-52页
        4.1.8 PCR扩增第52-53页
            4.1.8.1 RT- PCR反应第52-53页
            4.1.8.2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第53页
        4.1.9 割胶回收第53-54页
        4.1.10 连接第54页
        4.1.11 转化第54-55页
        4.1.12 蓝白斑筛选第55页
        4.1.13 序列和数据分析第55-5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6-67页
        4.2.1 小菜蛾抗性和感敏品系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第56页
        4.2.2 小菜蛾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第56-63页
        4.2.3 小菜蛾抗性和感敏品系钠离子通道基因比较第63-66页
        4.2.4 小菜蛾抗性和感敏品系钠离子通道基因表达量比较第66-67页
    4.3 讨论第67-69页
第5章 小菜蛾钠离子通道点突变及可变剪接稳定性验证第69-78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69-74页
        5.1.1 供试昆虫第69页
        5.1.2 供试试剂第69页
        5.1.3 仪器和设备第69-70页
        5.1.4 常用试剂的配置第70页
        5.1.5 引物设计第70-71页
        5.1.6 小菜蛾钠离子通道F1809Y的突变频率测定第71-72页
            5.1.6.1 单头小菜蛾基因组DNA的提取第71-72页
            5.1.6.2 PCR扩增第72页
        5.1.7 总RNA的提取及第一链cDNA合成第72-74页
            5.1.7.1 单头小菜蛾总RNA的提取第72-73页
            5.1.7.2 第一链cDNA合成第73页
            5.1.7.3 PCR扩增第73页
            5.1.7.4 割胶回收第73页
            5.1.7.5 连接、转化及测序第73-74页
        5.1.8 序列分析第7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4-76页
        5.2.1 单头小菜蛾基因组DNA质量检测第74-75页
        5.2.2 小菜蛾钠离子通道基因位点突变频率检测第75页
        5.2.3 小菜蛾钠离子通道基因可变剪接稳定性验证第75-76页
    5.3 讨论第76-78页
第6章 小菜蛾对氰氟虫腙抗性稳定性研究第78-84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78-80页
        6.1.1 供试昆虫第78页
        6.1.2 供试试剂第78-79页
        6.1.3 仪器和设备第79页
        6.1.4 小菜蛾对氰氟虫腙抗性稳定性测定第79页
        6.1.5 小菜蛾抗性衰退品系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测定第79页
        6.1.6 3种增效剂对氰氟虫腙的增效作用第79-80页
        6.1.7 小菜蛾抗性衰退品系钠离子通道位点F1809Y的突变频率第80页
        6.1.8 数据分析第80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0-83页
        6.2.1 小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性稳定性第80-81页
        6.2.2 小菜蛾UNSEL和敏感品系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第81页
        6.2.3 3种增效剂对氰氟虫腙的增效作用第81-82页
        6.2.4 PxNav位点F1809Y的突变频率第82-83页
    6.3 讨论第83-84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84-86页
    7.1 总结第84页
    7.2 创新点第84页
    7.3 展望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102页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果胶裂解酶基因DEL1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下一篇:脂肪酸合成与代谢通路对橘小实蝇RNAi免疫耐受及体液免疫的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