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微胶囊简述 | 第12-17页 |
1.1.1 微胶囊的定义 | 第12页 |
1.1.2 微胶囊的特性与优势 | 第12-13页 |
1.1.3 微胶囊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1.3.1 微胶囊传统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1.1.3.2 微胶囊传统制备方法的不足 | 第15页 |
1.1.3.3 微胶囊新兴制备方法 | 第15-17页 |
1.2 微流控技术 | 第17-22页 |
1.2.1 微流控技术的概念 | 第17页 |
1.2.2 液滴微流控技术制备微液滴的原理及装置 | 第17-21页 |
1.2.2.1 液滴微流控技术乳化原理 | 第17-20页 |
1.2.2.1.1 微流控技术制备单重微液滴 | 第18-19页 |
1.2.2.1.2 微流控技术制备多重微液滴 | 第19-20页 |
1.2.2.2 微流控技术制备微液滴的装置 | 第20-21页 |
1.2.3 微流控制备微液滴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1.2.3.1 芯片通道材料性质 | 第21页 |
1.2.3.2 芯片通道结构 | 第21-22页 |
1.3 药物缓释概述 | 第22-25页 |
1.3.1 药物缓释的定义 | 第23页 |
1.3.2 缓控释药物制剂在临床应用的优势 | 第23-24页 |
1.3.3 FDA批准的早期药物载体 | 第24页 |
1.3.4 最常用的生物可降解药物载体 | 第24-25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5-26页 |
1.5 参考文献 | 第26-34页 |
第二章 基于微流控技术多重乳液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 第34-50页 |
2.1 序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41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2.3 玻璃微流控装置的制作 | 第36-37页 |
2.2.4 双乳液微胶囊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5 三重乳液微胶囊的制备 | 第38-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7页 |
2.3.1 双乳液微胶囊 | 第41-44页 |
2.3.1.1 双乳液的壁厚 | 第41-42页 |
2.3.1.2 双乳液的内核数量 | 第42-43页 |
2.3.1.3 双乳液的形状 | 第43-44页 |
2.3.2 三重乳液微胶囊 | 第44-47页 |
2.3.2.1 ETPTA-ETPTA三重微胶囊 | 第45-46页 |
2.3.2.2 ETPTA-PS三重微胶囊 | 第46-47页 |
2.4 结论 | 第47-48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三章 GelMA-PLGA载药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 第50-68页 |
3.1 序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6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51-5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3.2.3 GelMa-PLGA载药微胶囊的制备 | 第52-54页 |
3.2.3.1 玻璃毛细管微流控装置制作 | 第52-53页 |
3.2.3.2 各相溶液的配制 | 第53页 |
3.2.3.3 双乳液模板制备 | 第53页 |
3.2.3.4 双乳液模板的固化及干燥 | 第53-54页 |
3.2.4 GelMa-PLGA载药微胶囊的表征 | 第54页 |
3.2.4.1 微胶囊的外观形貌 | 第54页 |
3.2.4.2 微胶囊的粒径分布 | 第54页 |
3.2.4.3 微胶囊的壁厚 | 第54页 |
3.2.5 阿霉素和喜树碱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4-55页 |
3.2.5.1 检测波长的选择及专属性 | 第55页 |
3.2.5.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5页 |
3.2.5.3 盐酸阿霉素和喜树碱的含量测定 | 第55页 |
3.2.6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55-5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3.3.1 GelMa-PLGA载药微胶囊 | 第56-57页 |
3.3.2 载药微胶囊外观 | 第57-59页 |
3.3.3 微胶囊的粒径分布 | 第59页 |
3.3.4 微胶囊的壁厚 | 第59-60页 |
3.3.5 微胶囊内部药物分布 | 第60-61页 |
3.3.6 阿霉素和喜树碱的检测方法 | 第61-62页 |
3.3.7 微胶囊的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 | 第62-63页 |
3.4 结论 | 第63-64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第四章 GelMa-PLGA载药微胶囊体外缓释性能及抑癌性能 | 第68-80页 |
4.1 序言 | 第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72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68-69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9-70页 |
4.2.3 细胞株 | 第70页 |
4.2.4 GelMa-PLGA载药微胶囊体外释药研究 | 第70页 |
4.2.5 载药微胶囊对癌细胞的作用 | 第70-72页 |
4.2.5.1 肝癌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种植与培养 | 第71页 |
4.2.5.2 微胶囊与癌细胞共培养 | 第71页 |
4.2.5.3 细胞形貌观察 | 第71页 |
4.2.5.4 活细胞荧光染色 | 第71-72页 |
4.2.5.5 细胞活性MTT检测 | 第7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2-76页 |
4.3.1 载药微胶囊体外释药性能 | 第72-74页 |
4.3.2 GelMa-PLGA载药微胶囊体外抑癌作用 | 第74-76页 |
4.3.2.1 GelMa-PLGA载药微胶囊对结肠癌细胞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2.2 GelMa-PLGA载药微胶囊对肝癌细胞的影响 | 第75-76页 |
4.4 结论 | 第76-77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申请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