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8-18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背景、发展阶段和2006年以来的改革 | 第18-29页 |
第一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背景和原则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发展阶段 | 第20-22页 |
一 美元主导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1968) | 第20-21页 |
二 美、欧、日、英领导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69-2015) | 第21-22页 |
第三节 2006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 第22-29页 |
一 2006年基金组织的改革提案 | 第23-24页 |
二 2008年基金组织关于"份额和话语权"的改革 | 第24-26页 |
三 2010年基金组织关于"份额和治理"的全面改革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制度非中性和制度非中性的变迁 | 第29-40页 |
第一节 制度非中性的定义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制度非中性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 第33-36页 |
一 建制初期的建制成本和潜在收益 | 第34页 |
二 组建国际制度的成员数量:集体行动的逻辑问题 | 第34-35页 |
三 制定国际制度的成员间的权力资源对比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制度非中性下的变迁 | 第36-40页 |
第三章 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基于国际制度非中性的视角 | 第40-48页 |
第一节 基金组织制度非中性的成因及其影响 | 第41-45页 |
第二节 基金组织未实现实质性变革的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