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图表清单 | 第12-14页 |
表格清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数字化装配技术内涵 | 第16-17页 |
1.2.2 数字化装配工艺规划研究现状及应用 | 第17-19页 |
1.2.3 装配示教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综合测试平台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结构 | 第22-30页 |
2.1 主减总成工艺概况 | 第22页 |
2.2 主减装配质量检测与调整 | 第22-25页 |
2.3 综合测试平台的工作程序 | 第25-26页 |
2.4 主减速器综合测试平台的主要结构 | 第26-29页 |
2.4.1 下驱动单元 | 第26-27页 |
2.4.2 加载拧紧单元 | 第27-28页 |
2.4.3 测量组件 | 第28-29页 |
2.4.4 定位夹具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主减速器总成综合测试平台装配模型的建立 | 第30-41页 |
3.1 装配模型表达方式 | 第30-33页 |
3.1.1 联系图模型 | 第30-31页 |
3.1.2 增强的联系图模型 | 第31页 |
3.1.3 关系模型 | 第31-32页 |
3.1.4 层次模型 | 第32-33页 |
3.2 面向装配序列规划的装配信息模型 | 第33-37页 |
3.2.1 层次联接关系模型 | 第33-37页 |
3.2.2 子装配体和聚族 | 第37页 |
3.2.3 装配模型的简化 | 第37页 |
3.3 下驱动组件层次联接关系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3.3.1 子装配体的提取和聚族零件的确定 | 第37-38页 |
3.3.2 综合测试平台的层次联接关系图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综合测试平台的装配工艺规划 | 第41-59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主减速器综合测试平台装配工艺过程分析 | 第41-42页 |
4.3 当前装配序列规划方法分析 | 第42-43页 |
4.4 割集算法生成装配序列的研究 | 第43-47页 |
4.4.1 割集法 | 第43-44页 |
4.4.2 割集的可行性判断 | 第44-47页 |
4.5 层次化割集法求解装配序列的总体思路 | 第47-48页 |
4.6 主减速器综合测试平台装配装配序列求解 | 第48-54页 |
4.6.1 子装配体、聚族零件的提取 | 第48-50页 |
4.6.2 装配体层次联接关系图的生成 | 第50-51页 |
4.6.3 分层装配序列分析 | 第51页 |
4.6.4 基于割集法的分层装配序列求解 | 第51-54页 |
4.7 装配序列的评价 | 第54-58页 |
4.7.1 模糊评价理论研究 | 第54-55页 |
4.7.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4.7.3 左加载单元(SA2)的评价过程 | 第57-5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综合测试平台现实装配中的工艺分析 | 第59-69页 |
5.1 综合测试平台的装配过程 | 第59-60页 |
5.2 综合测试平台装配精度调节 | 第60-67页 |
5.2.1 平行度要求极其调整方法 | 第60-62页 |
5.2.2 同轴度测量及其调整方法 | 第62-67页 |
5.3 基于delmia的综合测试平台装配过程仿真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9-71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9页 |
6.2 近一步工作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