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资源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资源承载力的演化与发展 | 第10-16页 |
| 1.2.1 资源承载力概念提出 | 第11-12页 |
| 1.2.2 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 第12-14页 |
| 1.2.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 第14-15页 |
| 1.2.4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 第15-16页 |
| 1.3 生态足迹的提出与发展 | 第16-19页 |
| 1.3.1 生态足迹的概念 | 第16-17页 |
| 1.3.2 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1.3.3 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缺点 | 第18-19页 |
| 1.4 源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 | 第19页 |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2 区域背景及环境保护研究定位分析 | 第22-38页 |
| 2.1 葫芦岛市地理特征 | 第22-23页 |
| 2.1.1 地理区位 | 第22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 2.1.3 气候土壤 | 第23页 |
| 2.1.4 社会经济 | 第23页 |
| 2.2 葫芦岛市在辽宁省的整体定位 | 第23-28页 |
| 2.2.1 经济功能整体定位 | 第24页 |
| 2.2.2 生态功能整体定位 | 第24-28页 |
| 2.3 葫芦岛市主要产业特征 | 第28-29页 |
| 2.3.1 支柱产业 | 第28页 |
| 2.3.2 重点工业 | 第28页 |
| 2.3.3 特色产业 | 第28-29页 |
| 2.4 “十一五”期间环境变化趋势及主要问题 | 第29-35页 |
| 2.4.1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 第29-33页 |
| 2.4.2 主要环境问题 | 第33-35页 |
| 2.4.3 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 第35页 |
| 2.5 未来环境保护发展趋势 | 第35-38页 |
| 2.5.1 资源能源保证体系建设 | 第36页 |
| 2.5.2 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第36-37页 |
| 2.5.3 生态安全保证体系建设 | 第37-38页 |
| 3 葫芦岛市资源承载力研究 | 第38-48页 |
| 3.1 水资源状况分析 | 第38-45页 |
| 3.1.1 水资源数量和分布 | 第38-39页 |
| 3.1.2 水环境质量的状况 | 第39-40页 |
| 3.1.3 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 第40-44页 |
| 3.1.4 水资源的主要问题 | 第44-45页 |
| 3.2 土地资源状况分析 | 第45-47页 |
| 3.2.1 土地资源总量和结构 | 第45页 |
| 3.2.2 各土地类型空间分布 | 第45-46页 |
| 3.2.3 土地资源的主要问题 | 第46-47页 |
| 3.3 相对资源承载力 | 第47-48页 |
| 3.3.1 相对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 3.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8页 |
| 4 葫芦岛市生态足迹研究 | 第48-59页 |
| 4.1 理论模型 | 第49-53页 |
| 4.1.1 生态生产性用地的类型 | 第49-51页 |
| 4.1.2 生态足迹指标 | 第51-53页 |
| 4.1.3 生态足迹模型 | 第53页 |
| 4.2 计算步骤和方法 | 第53-54页 |
|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 4.4 主要问题 | 第58-59页 |
| 5 环保对策和建议 | 第59-69页 |
| 5.1 建议开展重点水库污染防治 | 第59-61页 |
| 5.2 建议开展“754”尾矿库综合利用 | 第61-62页 |
| 5.3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 第62-69页 |
| 5.3.1 推动石化企业内小循环 | 第62-63页 |
| 5.3.2 完善泳装及上游产业链 | 第63-64页 |
| 5.3.3 促进冶金行业工艺互补 | 第64-65页 |
| 5.3.4 共建“煤电建”,促进循环经济 | 第65-66页 |
| 5.3.5 依托核电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 第66-67页 |
| 5.3.6 促进资源再生,发展静脉产业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