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 录 | 第5-7页 |
引 言 | 第7-8页 |
1、空间规划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第8-13页 |
1.1 空间规划的概念 | 第8页 |
1.2 国外的空间规划体系 | 第8-9页 |
1.2.1 中央集权国家的空间规划体系——以日本为例 | 第8-9页 |
1.2.2 联邦制国家的空间规划体系 | 第9页 |
1.3 中国空间规划体系 | 第9-10页 |
1.4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1.4.1 规划理念的方向性转变 | 第10-12页 |
1.4.2 规划体制的转变 | 第12-13页 |
2、 空间规划的内涵 | 第13-17页 |
2.1 内容和方法 | 第13页 |
2.2 功能区域 | 第13-17页 |
2.2.1 依据 | 第13-14页 |
2.2.2 方法 | 第14-15页 |
2.2.3 原则 | 第15-17页 |
3、吉林省空间规划的任务 | 第17-23页 |
3.1 分析自然资源和空间资源的有限性 | 第18页 |
3.2 论证特定空间组织形式在经济方面的效率和生态上的意义 | 第18-19页 |
3.3 阐述空间组织的层次性 | 第19页 |
3.4 分析省内外主要的空间关系、空间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3.5 确立较理想的空间格局 | 第21页 |
3.6 划定基本的功能区域 | 第21页 |
3.7 确定各功能区的发展方略 | 第21-23页 |
4、吉林省主要空间概念(功能区)的建立 | 第23-40页 |
4.1 关键功能区 | 第23-27页 |
4.1.1 中部经济地带 | 第24-25页 |
4.1.2 东部经济地带 | 第25页 |
4.1.3 西部经济地带 | 第25页 |
4.1.4 吉林中部城镇群 | 第25-26页 |
4.1.5“大长春”都市圈 | 第26-27页 |
4.2 重点功能区 | 第27-32页 |
4.2.1 长吉经济带 | 第28页 |
4.2.2 中轴线(哈大线) | 第28-29页 |
4.2.3 图们江地区 | 第29-30页 |
4.2.4 延边城镇组团 | 第30-31页 |
4.2.5 通白城镇组团 | 第31页 |
4.2.6 白洮城镇组团 | 第31-32页 |
4.3 部门功能区 | 第32-35页 |
4.3.1 黄金玉米带 | 第32-33页 |
4.3.2 大豆带 | 第33-34页 |
4.3.4 化工产业区 | 第34页 |
4.3.5 长春光谷 | 第34-35页 |
4.3.6 长白山旅游经济区 | 第35页 |
4.4 生态功能区 | 第35-40页 |
4.4.1 黑土带 | 第36页 |
4.4.2 吉林西部生态脆弱带 | 第36-37页 |
4.4.3 三湖地区 | 第37页 |
4.4.4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 第37-38页 |
4.4.5 天佛指山自然保护区 | 第38页 |
4.4.6 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 | 第38页 |
4.4.7 向海自然保护区 | 第38-39页 |
4.4.8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 | 第39页 |
4.4.9 龙湾自然保护区 | 第39-40页 |
5、吉林省空间规划的实施 | 第40-43页 |
5.1 空间规划实施的依据 | 第40-41页 |
5.2 空间规划实施的方略 | 第41-43页 |
5.2.1 编制主要功能区的专门规划 | 第41页 |
5.2.2 跨行政区的协调平台和调控机制的构建 | 第41-43页 |
结 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 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