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统计研究

内容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20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2页
        一、研究背景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2页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研究综述第12-17页
        一、新型工业化内涵以及综合评价的研究第12-14页
        二、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以及指标体系的研究第14-15页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作用机理研究第15页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理论的研究第15-16页
        五、研究评价第16-17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第17-19页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页
        二、本文基本框架第17-19页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第19-20页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点第19页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9-20页
第二章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基本理论第20-27页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基本概念第20-23页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第20-21页
        二、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第21-23页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关理论第23-27页
        一、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作用机理第23-24页
        二、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理论第24页
        三、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融合理论第24-27页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第27-34页
    第一节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7-30页
        一、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第27页
        二、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7-29页
        三、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9-30页
    第二节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综合测度方法第30-34页
        一、常用的综合评价测算方法第30页
        二、本文选取的方法第30-34页
第四章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测度分析第34-51页
    第一节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分析第34-43页
        一、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测度第34-37页
        二、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趋势变动分析第37-43页
    第二节 安徽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分析第43-51页
        一、安徽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第43-45页
        二、安徽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趋势变动分析第45-51页
第五章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实证分析第51-64页
    第一节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整关系分析第51-54页
        一、单位根检验第51-52页
        二、协整检验第52页
        三、Granger检验第52-54页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第54-58页
        一、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VAR模型第54页
        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第54-58页
    第三节 安徽省“两化”协调发展与深度融合分析第58-64页
        一、安徽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分析第58-61页
        二、安徽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分析第61-64页
第六章 加快安徽省“两化”协调发展和深度融合的建议第64-70页
    第一节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64-68页
        一、安徽省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第64-66页
        二、安徽省信息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第66-67页
        三、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与融合的问题第67-68页
    第二节 加快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第68-70页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第68页
        二、实现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和深度融合第68-70页
附表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基于收入分配的视角
下一篇:分权式改革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