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7-15页 |
1.1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8-13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营销渠道理论综述 | 第15-49页 |
2.1 营销渠道的概念 | 第15-20页 |
2.1.1 营销渠道的定义 | 第15-17页 |
2.1.2 营销渠道的长度和宽度 | 第17-18页 |
2.1.3 营销渠道与流通渠道的异同 | 第18-19页 |
2.1.4 营销渠道理论发展 | 第19-20页 |
2.2 营销渠道结构理论 | 第20-38页 |
2.2.1 早期渠道结构理论 | 第20-23页 |
2.2.2 决定渠道结构的服务产出与渠道成本理论 | 第23-28页 |
2.2.3 延期、投机及职能放弃 | 第28-31页 |
2.2.4 传统渠道结构理论的贡献 | 第31-34页 |
2.2.5 渠道结构理论的变革 | 第34-38页 |
2.3 营销渠道行为理论 | 第38-44页 |
2.3.1 渠道权力 | 第38-39页 |
2.3.2 战略伙伴:渠道内部关系的未来走势 | 第39-41页 |
2.3.3 渠道对角线转移:渠道权力的未来走势 | 第41-44页 |
2.4 我国营销渠道理论的探讨 | 第44-45页 |
2.5 技术演进、生命周期与渠道变革 | 第45-49页 |
2.5.1 产品生命周期的基本理论 | 第45-47页 |
2.5.2 技术演进、渠道力量变化和产品生命周期 | 第47-49页 |
第三章 中国营销渠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第49-61页 |
3.1 中国营销渠道的历史演变 | 第49-53页 |
3.1.1 计划型流通渠道阶段 | 第49-51页 |
3.1.2 转型期渠道阶段 | 第51-52页 |
3.1.3 市场配置型渠道阶段 | 第52-53页 |
3.2 中国营销渠道的现状 | 第53-56页 |
3.3 中国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3.4 中国营销渠道生存的外部环境 | 第58-61页 |
第四章 营销渠道结构分析模型 | 第61-77页 |
4.1 模型主题及假设 | 第61-63页 |
4.2 直接渠道 | 第63-66页 |
4.2.1 一个厂商采用直接渠道的情况 | 第63-64页 |
4.2.2 两个厂商均采用直接渠道的情况 | 第64-66页 |
4.3 间接渠道 | 第66-71页 |
4.3.1 一个厂商一个渠道商的情况 | 第66-70页 |
4.3.2 一个厂商多个渠道商的情况 | 第70页 |
4.3.3 两个厂商两个渠道商的情况 | 第70-71页 |
4.4 两个厂商分别为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的情况 | 第71-72页 |
4.5 两个市场、两个厂商、两种渠道结构 | 第72-74页 |
4.6 小结 | 第74-77页 |
第五章 中国手机行业渠道演变分析 | 第77-120页 |
5.1 中国手机行业概况 | 第77-82页 |
5.1.1 中国手机制造业发展历程............................................... | 第77-78页 |
5.1.2 中国手机市场概况 | 第78-82页 |
5.2 中国手机分销渠道的发展演变过程 | 第82-106页 |
5.2.1 第一阶段 萌芽时期 | 第82-83页 |
5.2.2 第二阶段 发展时期 | 第83-92页 |
5.2.3 第三阶段 变革时期 | 第92-100页 |
5.2.4 第四阶段 终端时代 | 第100-106页 |
5.3 中国手机渠道演变的分析 | 第106-116页 |
5.3.1 运营商权力阶段 | 第108-110页 |
5.3.2 厂商权力阶段 | 第110-114页 |
5.3.3 零售终端权力阶段 | 第114-116页 |
5.4 中国手机渠道演变总结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第六章 结 论 | 第120-122页 |
6.1 本文的贡献 | 第120页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2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致谢及声明 | 第127-128页 |
个人简历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