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9页 |
1.1 丁二酸的概况 | 第7-8页 |
1.1.1 丁二酸理化性质 | 第7页 |
1.1.2 丁二酸的用途及市场 | 第7-8页 |
1.1.3 丁二酸的生产方法 | 第8页 |
1.2 发酵法生产丁二酸的提取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1.2.1 钙盐法 | 第8页 |
1.2.2 铵盐法 | 第8-9页 |
1.2.3 膜分离 | 第9页 |
1.2.4 萃取法 | 第9-10页 |
1.2.5 吸附和离子交换 | 第10-11页 |
1.2.6 直接结晶法 | 第11页 |
1.2.7 酸化酯化法 | 第11-12页 |
1.3 络合萃取概述 | 第12-13页 |
1.3.1 络合萃取体系特点 | 第12-13页 |
1.3.2 络合萃取法萃取丁二酸 | 第13页 |
1.4 新型双水相萃取概述 | 第13-17页 |
1.4.1 新型双水相体系定义 | 第14页 |
1.4.2 新型双水相体系的特点与优点 | 第14页 |
1.4.3 新型双水相体系在萃取实例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4.4 新型双水相萃取机理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立题意义 | 第17-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1.3 实验原料 | 第20页 |
2.2 方法 | 第20-25页 |
2.2.1 络合萃取 | 第20-22页 |
2.2.2 双水相萃取 | 第22-24页 |
2.2.3 脱色 | 第24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5-42页 |
3.1 络合萃取法提取发酵液中丁二酸的研究 | 第25-31页 |
3.1.1 无机盐对萃取的影响 | 第25页 |
3.1.2 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发酵液对丁二酸萃取的影响 | 第25-26页 |
3.1.3 萃取剂的再生与反萃剂选择 | 第26-27页 |
3.1.4 碱浓度对模拟体系反萃取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5 相比对模拟体系反萃的影响 | 第28页 |
3.1.6 萃取剂重复使用对萃取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7 丁二酸铵结晶及鉴定 | 第29-30页 |
3.1.8 络合萃取法发酵液中的丁二酸小结 | 第30-31页 |
3.2 双水相萃取法从发酵液中提取丁二酸的研究 | 第31-38页 |
3.2.1 丁二酸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系数 | 第31-32页 |
3.2.2 硫酸铵/丙酮双水相体系的相图 | 第32页 |
3.2.3 pH 值对双水相萃取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4 硫酸铵浓度和丙酮浓度对发酵液中丁二酸、葡萄糖和乙酸分配系数的影响 | 第33-36页 |
3.2.5 发酵液不离心除菌对双水相体系萃取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6 丙酮和硫酸铵的循环使用 | 第37-38页 |
3.2.7 结晶 | 第38页 |
3.2.8 双水相萃取法提取发酵液中的丁二酸小结 | 第38页 |
3.3 用络合萃取与双水相萃取提取实际丁二酸发酵液 | 第38-42页 |
3.3.1 提取操作与收率 | 第38-40页 |
3.3.2 两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 第40-42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