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 ·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低碳城市的概念及界定 | 第14页 |
| ·低碳城市的的基础理论 | 第14-16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 ·科学发展观 | 第15-16页 |
| 3 国内外发展低碳城市模式的探索实践 | 第16-21页 |
| ·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 | 第16-19页 |
| ·英国模式——以伦敦为例 | 第16-17页 |
| ·美国模式——以西雅图为例 | 第17页 |
| ·日本模式——以东京为例 | 第17-18页 |
| ·国外城市低碳发展模式小结 | 第18-19页 |
| ·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 | 第19-21页 |
| ·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探索 | 第19页 |
| ·国内城市低碳发展模式小结 | 第19-21页 |
| 4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5页 |
| ·资源禀赋 | 第21-22页 |
| ·自然资源 | 第21页 |
| ·非自然资源 | 第21-22页 |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2页 |
| ·产业因素 | 第22页 |
| ·能源因素 | 第22-23页 |
| ·低碳基础设施 | 第23页 |
| ·交通系统 | 第23页 |
| ·绿色环保建筑 | 第23页 |
| ·社会消费模式 | 第23-24页 |
| ·政策因素 | 第24-25页 |
| ·硬件建设政策 | 第24页 |
| ·软件建设政策 | 第24-25页 |
| 5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模型选择 | 第25-32页 |
| ·基于优势因素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分析 | 第25页 |
| ·模型评价的方法选择 | 第25-26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5-26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26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6页 |
| ·模型构建 | 第26-32页 |
| ·构建低碳城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 第26-28页 |
|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选择分析 | 第28-32页 |
| 6 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 第32-42页 |
| ·影响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 第32-35页 |
| ·资源禀赋 | 第32页 |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32-33页 |
| ·产业因素 | 第33页 |
| ·能源因素 | 第33-34页 |
| ·低碳基础设施 | 第34页 |
| ·社会消费模式 | 第34页 |
| ·政策因素 | 第34-35页 |
| ·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分析 | 第35-41页 |
| ·确定权重 | 第35-36页 |
|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 第36-37页 |
| ·综合评判 | 第37-39页 |
| ·评价结果分析与应用 | 第39-41页 |
| ·保定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实施 | 第41-42页 |
| 7 结束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附录 | 第46-5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