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2.1 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18-21页 |
2.1.1 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1.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第19-21页 |
2.2 人才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21-22页 |
2.2.1 研究方法综述 | 第21页 |
2.2.2 综合评价法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3 我国人才评价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2.4 矿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第3章 中国矿业走出去战略及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 第28-50页 |
3.1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历史与现状 | 第28-36页 |
3.1.1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历史 | 第28-29页 |
3.1.2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 第29-36页 |
3.2 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现状分析 | 第36-47页 |
3.2.1 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 第36-37页 |
3.2.2 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的特点和挑战 | 第37-47页 |
3.3 我国国际矿业领域人才供需状况 | 第47-50页 |
3.3.1 全球矿业人才供需状况 | 第47-48页 |
3.3.2 我国国际型矿业人才供需状况 | 第48-50页 |
第4章 国际型矿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0-69页 |
4.1 人才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50-52页 |
4.1.1 事物的可测性原理 | 第50-51页 |
4.1.2 人才的变异性原理 | 第51-52页 |
4.1.3 结果的一致性原理 | 第52页 |
4.2 国际型矿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2-58页 |
4.2.1 人才评价的标准与原则 | 第52-54页 |
4.2.2 国际型矿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58页 |
4.3 国际型矿业人才评价指标权重 | 第58-69页 |
4.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与判断矩阵 | 第59页 |
4.3.2 确定单层次权重和进行一致性检验 | 第59-62页 |
4.3.3 权重的确定 | 第62-69页 |
第5章 国际型矿业人才评价方法与实证 | 第69-76页 |
5.1 模糊集与模糊评价矩阵的建立 | 第69-70页 |
5.2 模糊矩阵运算及判别准则 | 第70-71页 |
5.3 我国国际型矿业人才实证评价 | 第71-76页 |
第6章 国际型矿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第76-101页 |
6.1 人才培养系统模型 | 第76-79页 |
6.1.1 人才培养目标设计 | 第76-77页 |
6.1.2 培养方案设计 | 第77-78页 |
6.1.3 培养效果评估与反馈 | 第78-79页 |
6.2 人才培养基本原理 | 第79-82页 |
6.2.1 教育生态学理论 | 第79-80页 |
6.2.2 素质模型理论 | 第80页 |
6.2.3 控制论 | 第80-81页 |
6.2.4 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81-82页 |
6.2.5 创新教育理论 | 第82页 |
6.3 国内外人才培养经验对比 | 第82-86页 |
6.3.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 第82-84页 |
6.3.2 国外人才培养启示 | 第84-86页 |
6.4 我国国际型矿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 第86-101页 |
6.4.1 国际型矿业人才培养模式 | 第86-95页 |
6.4.2 国际型矿业人才培养方案 | 第95-98页 |
6.4.3 保障措施 | 第98-101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1-10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附录 | 第110-116页 |
附表一:国际型矿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AHP 专家打分表 | 第110-113页 |
附表二:国际型矿业人才评价专家打分表 | 第113-115页 |
附图一:国际型矿业人才评价专家组样本构成 | 第115-11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