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目录 | 第5-6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6-26页 |
| 1.1 甲状腺激素受体概况 | 第6-11页 |
| 1.1.1 甲状腺激素结构与功能 | 第6-7页 |
| 1.1.2 核受体超家族蛋白 | 第7-8页 |
| 1.1.3 甲状腺激素受体结构与功能 | 第8-11页 |
| 1.2 甲状腺激素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 1.2.1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11-13页 |
| 1.2.2 甲状腺激素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 1.2.3 甲状腺激素受体实验方法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1.3 药物设计学理论计算方法 | 第21-26页 |
| 1.3.1 分子对接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 1.3.2 分子对接方法的分类 | 第22页 |
| 1.3.3 分子对接搜索算法 | 第22-23页 |
| 1.3.4 分子动力学模拟理论与方法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甲状腺激素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子动力学研究 | 第26-45页 |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 2.2 实验准备与方法 | 第27-28页 |
| 2.2.1 小分子配体与受体的准备 | 第27页 |
| 2.2.2 分子对接 | 第27页 |
| 2.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27-28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44页 |
| 2.3.1 体系稳定性检测 | 第28-29页 |
| 2.3.2 RMSF积聚值与RMSF差异值 | 第29-35页 |
| 2.3.3 突变对蛋白中氢键网络的影响 | 第35-41页 |
| 2.3.4 突变对蛋白配体结合口袋的影响 | 第41-44页 |
| 2.4 讨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