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重金属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3 生物质炭以及其对水体中重金属污染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重金属修复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5 生物质炭对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6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不同生物炭对水体中Pb(Ⅱ)和Cd(Ⅱ)的吸附机理研究 | 第21-32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1页 |
2.2.1 试剂 | 第21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3.1 生物质炭的制备 | 第21-22页 |
2.3.2 生物质炭的表征 | 第22-23页 |
2.3.3 静态平衡实验 | 第23-24页 |
2.4 结果及分析 | 第24-31页 |
2.4.1 生物质炭的表征 | 第24-25页 |
2.4.2 不同pH与生物炭对吸附的影响 | 第25-28页 |
2.4.3 Pb(Ⅱ)和Cd(Ⅱ)的竞争吸附 | 第28-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重金属吸附行为的影响 | 第32-48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3页 |
3.2.1 试剂 | 第33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33页 |
3.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3.3.1 生物炭的制备与表征 | 第33页 |
3.3.2 土壤的处理和理化性质分析 | 第33-36页 |
3.3.3 溶液的制备 | 第36-37页 |
3.3.4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3.4.1 生物炭的表征 | 第38页 |
3.4.2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38-39页 |
3.4.3 两种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率的影响 | 第39-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 第48-58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8-49页 |
4.2.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试剂与仪器 | 第48页 |
4.2.2 胃肠消化阶段生物可给性的测定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 | 第48-49页 |
4.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4.3.1 生物炭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表征 | 第49页 |
4.3.2 土壤的处理及理化性质的表征 | 第49页 |
4.3.3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 第49-51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4.4.1 生物炭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表征 | 第51页 |
4.4.2 土壤的处理及理化性质的表征 | 第51页 |
4.4.3 生物炭DMBC加入量与培养时间对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 第51-55页 |
4.4.4 生物炭WC加入量与培养时间对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