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9页 |
1.2.1 贯流式水电站动力特性现状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贯流式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3 水电站有功负荷分配算法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贯流式水电站水轮机组动力特性概述 | 第21-38页 |
2.1 贯流式水电站水轮机组动力特性 | 第21-26页 |
2.1.1 动力平衡与动力指标 | 第21-24页 |
2.1.2 贯流式水电站的水头动力特性 | 第24-26页 |
2.2 水轮机组的典型动力特性曲线 | 第26-29页 |
2.2.1 功率损失特性曲线△N=f(N) | 第26-28页 |
2.2.2 功率特性曲线N_r=f(N) | 第28页 |
2.2.3 效率特性曲线η=f(N) | 第28页 |
2.2.4 耗水率特性曲线q_0=f(N) | 第28-29页 |
2.2.5 微增率特性曲线q=f(N) | 第29页 |
2.3 贯流式水电站机组段水头下的动力特性曲线绘制 | 第29-36页 |
2.3.1 机组段流量特性曲线绘制原理 | 第30-33页 |
2.3.2 机组段流量微增率特性曲线绘制原理 | 第33-34页 |
2.3.3 动力特性曲线计算机智能绘制原理 | 第34-36页 |
2.4 贯流式水电站的闸门动力特性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贯流式水电站动力特性方程的建立 | 第38-51页 |
3.1 贯流式水电站模糊动力特性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38-43页 |
3.1.1 从原型试验数据获取动力特性 | 第38-39页 |
3.1.2 从模型综合特性曲线获取动力特性 | 第39-40页 |
3.1.3 从运转综合特性曲线获取动力特性 | 第40-42页 |
3.1.4 从计算机历史监控数据库挖掘数据获取动力特性 | 第42页 |
3.1.5 获取动力特性的综合方法研究与探讨 | 第42页 |
3.1.6 动力特性数据的处理 | 第42-43页 |
3.2 动力特性方程的建立 | 第43-45页 |
3.2.1 有实测数据的动力特性方程的建立 | 第43页 |
3.2.2 无实测数据的动力特性方程的建立 | 第43-45页 |
3.3 动力特性方程的修正策略 | 第45-47页 |
3.4 某水电站案例分析 | 第47-50页 |
3.4.1 日负荷曲线图及运转综合特性曲线图 | 第48-49页 |
3.4.2 流量出力动力特性曲线及方程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贯流式水电站有功负荷分配 | 第51-68页 |
4.1 贯流式水电站有功负荷分配问题描述 | 第51-52页 |
4.2 贯流式水电站有功负荷分配模型 | 第52-54页 |
4.3 动态规划法 | 第54-59页 |
4.3.1 动态规划法简介 | 第54页 |
4.3.2 算法求解步骤 | 第54-57页 |
4.3.3 实例分析 | 第57-59页 |
4.4 改进的PSO算法 | 第59-66页 |
4.4.1 PSO算法简介 | 第59-60页 |
4.4.2 算法求解步骤 | 第60-63页 |
4.4.3 仿真实例 | 第63-66页 |
4.5 算法比较分析 | 第66-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某水电站动力特性分析与有功负荷分配系统 | 第68-77页 |
5.1 系统结构 | 第68-70页 |
5.2 系统功能 | 第70-76页 |
5.2.1 系统性能特点 | 第70-72页 |
5.2.2 系统功能介绍 | 第72-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页 |
6.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