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1 IMO对港口国监督高度重视 | 第9页 |
1.1.2 我国对外国籍船舶监管情况 | 第9-10页 |
1.1.3 航运市场持续低迷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对外国籍船舶检查及监督相关依据的研究 | 第12-15页 |
2.1 法律依据 | 第12-13页 |
2.1.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第12页 |
2.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 第12页 |
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 第12页 |
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籍船舶管理规则 | 第12页 |
2.1.5 国际航行船舶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检查办法 | 第12-13页 |
2.1.6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 | 第13页 |
2.2 对外国籍船舶的管理实践 | 第13-15页 |
2.2.1 无害通过管理 | 第13页 |
2.2.2 沿岸国实施 | 第13页 |
2.2.3 沿岸国执行 | 第13页 |
2.2.4 港口国监督 | 第13-15页 |
第3章 对外国籍船舶开展港口国监督检查的相关要求 | 第15-29页 |
3.1 关于港口国监督程序的引言 | 第15-16页 |
3.2 港口国检查的开展 | 第16-18页 |
3.2.1 检查的进行 | 第16-17页 |
3.2.2 初步检查 | 第17页 |
3.2.3 PSCO的一般程序指南 | 第17-18页 |
3.2.4 检查中的明显依据 | 第18页 |
3.3 违规与滞留 | 第18-21页 |
3.3.1 对低于标准船舶的认定 | 第18-19页 |
3.3.2 有关缺陷信息的提交 | 第19页 |
3.3.3 港口国对被认为是低于标准船舶采取的行动 | 第19-20页 |
3.3.4 港口国采取纠正措施的责任 | 第20页 |
3.3.5 关于滞留船舶的指南 | 第20页 |
3.3.6 中止检查 | 第20页 |
3.3.7 纠正缺陷和解除滞留的程序 | 第20-21页 |
3.4 关于对港口国监督检查的有关报告要求 | 第21-23页 |
3.4.1 港口国报告 | 第21-22页 |
3.4.2 船旗国报告 | 第22页 |
3.4.3 按照MARPOL公约对认定的缺陷或排放的报告 | 第22-23页 |
3.5 国际对拟检查船舶的选择机制 | 第23页 |
3.5.1 巴黎备忘录对拟检查船舶的选择机制 | 第23页 |
3.5.2 美国海岸警卫队对拟检查船舶的选择机制 | 第23页 |
3.5.3 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对拟检查船舶的选择机制 | 第23页 |
3.6 统一执法检查的开展方式 | 第23-26页 |
3.6.1 选船 | 第23-24页 |
3.6.2 检查人员 | 第24-26页 |
3.6.3 检查工作的协调 | 第26页 |
3.7 检查工作机制建议 | 第26-29页 |
第4章 海事执法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29-40页 |
4.1 海事执法能力的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4.2 海事执法能力评价方法 | 第30-32页 |
4.2.1 层次分析法 | 第30页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0-32页 |
4.3 海事执法能力的评价 | 第32-40页 |
4.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32-35页 |
4.3.2 海事执法能力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4.3.3 海事执法能力评价集的确定 | 第36-37页 |
4.3.4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37页 |
4.3.5 模糊算子 | 第37-38页 |
4.3.6 反模糊化处理 | 第38页 |
4.3.7 海事执法能力评价结果 | 第38-4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0-41页 |
5.1 本文的工作 | 第40页 |
5.2 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