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1 试验对象 | 第15页 |
1.1.1 星突江鲽 | 第15页 |
1.1.2 石鲽 | 第15页 |
1.2 鱼类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1 杂交育种 | 第15-16页 |
1.2.2 远缘杂交 | 第16-18页 |
1.2.3 远缘杂交的优势 | 第18页 |
1.3 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 第18-20页 |
1.3.1 胚胎发育特征 | 第18-19页 |
1.3.2 形态学特征 | 第19页 |
1.3.3 营养价值 | 第19页 |
1.3.4 染色体核型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的胚胎发育观察 | 第20-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2.1.1 亲鱼来源 | 第20页 |
2.1.2 亲鱼培育 | 第20页 |
2.1.3 受精卵的获得 | 第20页 |
2.1.4 受精卵的孵化 | 第20-21页 |
2.1.5 试验方法 | 第21页 |
2.2 结果 | 第21-25页 |
2.2.1 受精卵 | 第21页 |
2.2.2 胚胎发育 | 第21-25页 |
2.3 讨论 | 第25-26页 |
2.3.1 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胚胎发育的比较 | 第25页 |
2.3.2 星突江鲽、石鲽及其正反杂交种早期发育阶段特征的比较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变异分析及生长性能比较 | 第27-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3.1.2 生长性能数据测量及分析方法 | 第28页 |
3.1.3 形态特征观察和数据测量 | 第28页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3.2.1 生长性能比较 | 第29页 |
3.2.2 左右眼型 | 第29-30页 |
3.2.3 外部形态特征比较 | 第30-31页 |
3.2.4 可数性状比较 | 第31-33页 |
3.2.5 可量性状比较 | 第33-34页 |
3.2.6 聚类分析 | 第34-35页 |
3.2.7 判别分析 | 第35页 |
3.2.8 主成分分析 | 第35-37页 |
3.3 讨论 | 第37-39页 |
3.3.1 外部形态特征及左右眼型的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3.3.2 可数、可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38页 |
3.3.3 4 种鱼形态差异的多元分析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星突江鲽、石鲽及其正反杂交种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 第40-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4.1.2 样品采集 | 第40页 |
4.1.3 肌肉营养成分的测定 | 第40-41页 |
4.1.4 肌肉系水力的测定 | 第41页 |
4.1.5 肌肉氨基酸的评价方法 | 第41-42页 |
4.1.6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4.2 结果 | 第42-46页 |
4.2.1 一般营养成分 | 第42-43页 |
4.2.2 肌肉系水力 | 第43页 |
4.2.3 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 第43-45页 |
4.2.4 必需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 第45-46页 |
4.3 讨论 | 第46-48页 |
4.3.1 营养成分及系水力的比较 | 第46-47页 |
4.3.2 氨基酸组成的比较 | 第47-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49-5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5.1.2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第49-50页 |
5.1.3 核型分析方法 | 第50页 |
5.2 结果 | 第50-53页 |
5.2.1 染色体数目的确定 | 第50-51页 |
5.2.2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51-53页 |
5.3 讨论 | 第53-54页 |
5.3.1 染色体的制备方法 | 第53页 |
5.3.2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53-54页 |
5.3.3 杂交种可育性的探讨 | 第54页 |
5.4 小结 | 第54-55页 |
总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7页 |
附录 | 第67-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