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桥梁震害及启示 | 第8-11页 |
1.2 自复位桥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19页 |
2 减隔震原理及分析方法 | 第19-27页 |
2.1 减隔震概念和原理 | 第19-22页 |
2.1.1 减隔震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减隔震原理 | 第20-21页 |
2.1.3 减隔震分类 | 第21-22页 |
2.1.4 减隔震技术适用条件 | 第22页 |
2.2 减隔震桥梁分析方法 | 第22-26页 |
2.2.1 反应谱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2.2 时程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2.3 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 | 第26页 |
2.3 小结 | 第26-27页 |
3 配竖向预应力钢筋的自复位隔震桥墩模型 | 第27-37页 |
3.1 自复位隔震桥墩原理 | 第27-28页 |
3.2 自复位隔震桥墩计算模型 | 第28-32页 |
3.2.1 Winkler弹簧模型 | 第28-30页 |
3.2.2 两弹簧模型 | 第30-31页 |
3.2.3 转动弹簧模型 | 第31-32页 |
3.3 配竖向预应力钢筋的自复位隔震桥墩模型 | 第32-36页 |
3.3.1 预应力钢筋单元的模拟 | 第32-34页 |
3.3.2 配竖向预应力钢筋自复位隔震桥墩模型 | 第34-35页 |
3.3.3 预应力钢筋本构关系 | 第35-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4 配竖向预应力钢筋的自复位隔震桥墩地震反应分析 | 第37-60页 |
4.1 工程背景 | 第37-38页 |
4.2 地震波选取 | 第38-40页 |
4.3 无预应力钢筋自复位隔震桥墩时程反应分析 | 第40-44页 |
4.4 配竖向预应力钢筋的自复位隔震桥墩时程反应分析 | 第44-58页 |
4.4.1 配预应力钢筋但不施加预应力 | 第44-51页 |
4.4.2 施加预应力 | 第51-58页 |
4.5 小结 | 第58-60页 |
5 配竖向预应力钢筋的自复位隔震桥墩预应力参数分析 | 第60-73页 |
5.1 预应力钢筋数量的影响 | 第60-66页 |
5.2 预应力度的影响 | 第66-68页 |
5.3 预应力钢筋位置的影响 | 第68-71页 |
5.4 小结 | 第71-7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