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生理心理学论文--环境与生理心理论文--灾害、事故、伤害与心理论文

自伤行为中疼痛和见血的情绪调节作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1-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4页
    2.1 自我伤害行为概述第13-14页
    2.2 青少年的自伤行为第14-15页
    2.3 自伤与疼痛的相关研究第15-17页
    2.4 自伤与见血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2.5 自伤与情绪调节第18-20页
        2.5.1 自伤的情绪因素第18-19页
        2.5.2 自伤的情绪调节功能第19-20页
    2.6 情绪的诱导与测量第20-22页
        2.6.1 情绪的诱导第20页
        2.6.2 情绪的测量指标第20-21页
        2.6.3 情绪的测量工具——生物反馈仪第21-22页
    2.7 以往研究的局限第22-24页
        2.7.1 实证研究的缺乏第22页
        2.7.2 以往研究方法的局限第22页
        2.7.3 对生理指标研究的缺乏第22-24页
3 研究设计与方法第24-25页
    3.1 研究设计和假设第24-25页
4 研究一:初中生自伤行为的流行学调查第25-32页
    4.1 研究目的第25页
    4.2 研究假设第25页
    4.3 研究方法第25-27页
        4.3.1 研究被试第25-26页
        4.3.2 测量工具第26-27页
        4.3.3 统计处理第27页
    4.4 研究结果第27-28页
        4.4.1 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第27页
        4.4.2 自伤者与非自伤者在人口学因素上的差异第27-28页
        4.4.3 自伤时是否感到疼痛或见血与自伤得分之间的关系第28页
    4.5 讨论第28-31页
        4.5.1 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情况第28-29页
        4.5.2 自伤组与非自伤组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第29-30页
        4.5.3 自伤行为特征和自伤得分的关系第30-31页
    4.6 小结第31-32页
5 研究二:自伤行为中疼痛和见血的情绪调节作用第32-45页
    5.1 研究目的第32页
    5.2 研究假设第32页
    5.3 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2-36页
        5.3.1 研究设计第32页
        5.3.2 被试第32-33页
        5.3.3 实验材料第33-35页
        5.3.4 实验的基本程序第35-36页
        5.3.5 数据分析工具第36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36-41页
        5.4.1 被试基线水平比较第36页
        5.4.2 自伤组与非自伤组情绪唤起水平分析第36-38页
        5.4.3 自伤组与非自伤组在见血和疼痛实验处理下情绪变化的差异分析第38-39页
        5.4.4 疼痛实验处理的情绪调节作用分析第39-40页
        5.4.5 见血实验处理的情绪调节作用分析第40-41页
    5.5 讨论第41-44页
        5.5.1 基线水平被试差异分析第41页
        5.5.2 回忆想象对自伤组和非自伤组情绪的唤起作用第41-42页
        5.5.3 疼痛和见血实验处理的情绪调节作用第42页
        5.5.4 被试分组和实验处理的主效应分析第42-43页
        5.5.5 被试分组和实验处理的交互效应分析第43-44页
    5.6 小结第44-45页
6 总结第45-48页
    6.1 研究总结论第45页
    6.2 研究贡献第45-46页
    6.3 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的展望第46-48页
        6.3.1 被试选择的局限第46页
        6.3.2 实验测量的限制第46-47页
        6.3.3 实验处理可进一步改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附录1 青少年日常生活调查问卷第52-55页
附录2 知情同意书第55-56页
附录3第56-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远志资源生态化学评价及道地性分析
下一篇:中国金融市场的实际利率、通胀预期和通胀风险溢价--基于结构式宏观—金融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