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2.1 自我伤害行为概述 | 第13-14页 |
2.2 青少年的自伤行为 | 第14-15页 |
2.3 自伤与疼痛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4 自伤与见血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5 自伤与情绪调节 | 第18-20页 |
2.5.1 自伤的情绪因素 | 第18-19页 |
2.5.2 自伤的情绪调节功能 | 第19-20页 |
2.6 情绪的诱导与测量 | 第20-22页 |
2.6.1 情绪的诱导 | 第20页 |
2.6.2 情绪的测量指标 | 第20-21页 |
2.6.3 情绪的测量工具——生物反馈仪 | 第21-22页 |
2.7 以往研究的局限 | 第22-24页 |
2.7.1 实证研究的缺乏 | 第22页 |
2.7.2 以往研究方法的局限 | 第22页 |
2.7.3 对生理指标研究的缺乏 | 第22-24页 |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24-25页 |
3.1 研究设计和假设 | 第24-25页 |
4 研究一:初中生自伤行为的流行学调查 | 第25-32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4.3.1 研究被试 | 第25-26页 |
4.3.2 测量工具 | 第26-27页 |
4.3.3 统计处理 | 第27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27-28页 |
4.4.1 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 | 第27页 |
4.4.2 自伤者与非自伤者在人口学因素上的差异 | 第27-28页 |
4.4.3 自伤时是否感到疼痛或见血与自伤得分之间的关系 | 第28页 |
4.5 讨论 | 第28-31页 |
4.5.1 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情况 | 第28-29页 |
4.5.2 自伤组与非自伤组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29-30页 |
4.5.3 自伤行为特征和自伤得分的关系 | 第30-31页 |
4.6 小结 | 第31-32页 |
5 研究二:自伤行为中疼痛和见血的情绪调节作用 | 第32-45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32页 |
5.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32-36页 |
5.3.1 研究设计 | 第32页 |
5.3.2 被试 | 第32-33页 |
5.3.3 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5.3.4 实验的基本程序 | 第35-36页 |
5.3.5 数据分析工具 | 第36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5.4.1 被试基线水平比较 | 第36页 |
5.4.2 自伤组与非自伤组情绪唤起水平分析 | 第36-38页 |
5.4.3 自伤组与非自伤组在见血和疼痛实验处理下情绪变化的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5.4.4 疼痛实验处理的情绪调节作用分析 | 第39-40页 |
5.4.5 见血实验处理的情绪调节作用分析 | 第40-41页 |
5.5 讨论 | 第41-44页 |
5.5.1 基线水平被试差异分析 | 第41页 |
5.5.2 回忆想象对自伤组和非自伤组情绪的唤起作用 | 第41-42页 |
5.5.3 疼痛和见血实验处理的情绪调节作用 | 第42页 |
5.5.4 被试分组和实验处理的主效应分析 | 第42-43页 |
5.5.5 被试分组和实验处理的交互效应分析 | 第43-44页 |
5.6 小结 | 第44-45页 |
6 总结 | 第45-48页 |
6.1 研究总结论 | 第45页 |
6.2 研究贡献 | 第45-46页 |
6.3 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的展望 | 第46-48页 |
6.3.1 被试选择的局限 | 第46页 |
6.3.2 实验测量的限制 | 第46-47页 |
6.3.3 实验处理可进一步改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1 青少年日常生活调查问卷 | 第52-55页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第55-56页 |
附录3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