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临终关怀模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人口老龄化压力 | 第10页 |
2. 家庭结构的变化 | 第10-11页 |
3. 死因顺位的现状 | 第11页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12-1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3. 资料来源 | 第12页 |
4.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临终关怀的发展与现状 | 第16-25页 |
(一) 临终关怀的涵义及机构类型 | 第16-19页 |
1.临终关怀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 第16-18页 |
2. 临终关怀机构的类型 | 第18-19页 |
(二) 武汉临终关怀的过去与现在 | 第19-25页 |
1. 梨园医院的初探索 | 第20页 |
2. 民福医院被迫更名 | 第20-21页 |
3. 武大中南医院宁养院 | 第21-22页 |
4. 六七二医院的临终服务 | 第22-23页 |
5. 小结 | 第23-25页 |
三、临终关怀服务的特点及需求分析 | 第25-39页 |
(一) 临终关怀病人的特点 | 第25-34页 |
1. 生理特点 | 第25-27页 |
2. 心理特点 | 第27-30页 |
3. 环境特点 | 第30-32页 |
4. 灵性特点 | 第32-33页 |
5. “整体疼痛”现象 | 第33-34页 |
(二) 临终患者家属的特点 | 第34-36页 |
1. 生理层面 | 第34-35页 |
2. 心理层面 | 第35页 |
3. 社会层面 | 第35页 |
4. 灵性层面 | 第35-36页 |
(三) 临终关怀的特点 | 第36-39页 |
1. 主要目标是改善生活质量 | 第36页 |
2. 服务对象包括患者和家属 | 第36-37页 |
3. 临终关怀提供“五全照护” | 第37页 |
4. 服务形式多样 | 第37-39页 |
四、武汉市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探索 | 第39-51页 |
(一) 临终关怀在我市发展的现实问题 | 第39-41页 |
1.文化冲突 | 第39页 |
2. 专业教育匮乏 | 第39页 |
3.. 医疗体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39-40页 |
4. 供需矛盾 | 第40页 |
5. 还未有成熟的本土化服务模式 | 第40页 |
6. 资金不足 | 第40页 |
7. 服务规范化的阻碍 | 第40-41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41-42页 |
1. 人道论 | 第41页 |
2. 生命论 | 第41-42页 |
3. 一般系统论 | 第42页 |
4. 需求层次理论 | 第42页 |
(三) 以宁养疗护为主的社区临终关怀院模式 | 第42-51页 |
1. 基本定义与内涵 | 第42-45页 |
2. 服务流程、工作方式与团队配合 | 第45-49页 |
3. 实践中的优势 | 第49-51页 |
五、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