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建筑空间弥散性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第14-17页
        1.2.1 研究范围第15-17页
        1.2.2 研究对象第17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20页
        1.3.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3.2 研究意义第18-20页
    1.4 研究现状与方法第20-23页
        1.4.1 研究现状第20-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 研究创新点第23页
    1.6 研究框架第23-25页
第2章 空间弥散性的相关概述第25-41页
    2.1 现代艺术史对弥散性的探索第25-28页
        2.1.1 立体主义的探索第25-26页
        2.1.2 未来主义的探索第26-27页
        2.1.3 构成主义的探索第27-28页
    2.2 建筑史中空间弥散性的演变第28-31页
        2.2.1 20 世纪之前——静态性空间第28-29页
        2.2.2 20 世纪之中——流动性空间第29-30页
        2.2.3 20 世纪之后——弥散性空间第30-31页
    2.3 空间弥散性的发展背景第31-39页
        2.3.1 空间弥散性的理论前提——复杂性科学第32-34页
        2.3.2 空间弥散性的形式基础——分形几何第34-37页
        2.3.3 空间弥散性的建造方式——数字技术第37-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3章 空间弥散性的形态构成第41-63页
    3.1 空间弥散性的界面表达第41-45页
        3.1.1 空间界面的消解性第42-44页
        3.1.2 空间界面的连续性第44-45页
    3.2 空间弥散性的形体塑造第45-56页
        3.2.1 空间形体的模糊性第46-48页
        3.2.2 空间形体的拓扑性第48-53页
        3.2.3 空间形体的非线性第53-56页
    3.3 空间弥散性的心理体验第56-62页
        3.3.1 构件维度的体验第57-59页
        3.3.2 材料维度的体验第59-60页
        3.3.3 运动维度的体验第60-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4章 空间弥散性的逻辑秩序第63-79页
    4.1 空间弥散性的连续性第63-67页
        4.1.1 时间的连续性第64-65页
        4.1.2 空间的连续性第65-67页
    4.2 空间弥散性的序列性第67-72页
        4.2.1 平滑结构的序列第67-68页
        4.2.2 螺旋结构的序列第68-70页
        4.2.3 多维结构的序列第70-72页
    4.3 空间弥散性的层次性第72-78页
        4.3.1 水平向量的层次第72-74页
        4.3.2 垂直向量的层次第74-76页
        4.3.3 复合与心理层次第76-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5章 空间弥散性的语言表达第79-87页
    5.1 言语的本质:空间主体的能动体验第79-80页
    5.2 语言的表达主体:建筑师的弥散观第80-82页
        5.2.1 哲学思想的认识观第81-82页
        5.2.2 数字技术的应用观第82页
    5.3 语言的呈现手法:弥散性的工具运用第82-86页
        5.3.1 光影的空间作用第82-84页
        5.3.2 声音的空间塑造第84-85页
        5.3.3 细部的空间影响第85-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6章 空间弥散性的实践与思考——河北省李保国纪念馆第87-95页
    6.1 项目简介与概况第87-89页
    6.2 空间弥散性的设计构思第89-94页
        6.2.1 空间形态的塑造第89-91页
        6.2.2 内部空间的组织第91-92页
        6.2.3 空间细部的营造第92-94页
    6.3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结论第95-96页
致谢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附录第100-105页
作者简介第105-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化铋系纳米粒子对气相有机污染物光催化氧化性质研究
下一篇:工业遗产在“临时性使用”过程中多角度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