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钢振动车削中的刀具磨损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章 超声振动系统的组成 | 第17-23页 |
·超声振动系统的组成 | 第17-18页 |
·超声波发生器 | 第18页 |
·超声波换能器 | 第18-20页 |
·超声波换能器的作用 | 第18-19页 |
·超声波换能器的主要类型 | 第19-20页 |
·超声变幅杆 | 第20-22页 |
·超声变幅杆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 第20-21页 |
·超声变幅杆的类型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超声振动系统的设计 | 第23-34页 |
·超声波换能器的理论设计 | 第23-29页 |
·压电式换能器的结构 | 第23页 |
·换能器前后盖板的振动特性分析 | 第23-25页 |
·压电陶瓷片的振动特性分析 | 第25-26页 |
·压电换能器的振动特性分析及尺寸设计 | 第26-29页 |
·超声波换能器的有限元仿真 | 第29-32页 |
·盖板、陶瓷片等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29-30页 |
·换能器的Ansys建模 | 第30-31页 |
·换能器的模态分析 | 第31-32页 |
·超声变幅杆的设计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34-41页 |
·刀具磨损的指标及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实验参数的选择 | 第35-38页 |
·刀具材料的选择 | 第35-36页 |
·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 | 第36-37页 |
·切削用量的选择 | 第37页 |
·振动参数的选择 | 第37-38页 |
·各因素的正交实验设计 | 第38-40页 |
·正交实验设计概述 | 第38-39页 |
·实验因素与正交表的选择 | 第39页 |
·正交表的设计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超声振动车削实验平台的搭建及车削实验 | 第41-49页 |
·超声振动车削方式 | 第41-42页 |
·纵向振动方式 | 第41页 |
·弯曲振动方式 | 第41-42页 |
·振动车削方式的选择 | 第42页 |
·超声波发生器和振子的选择 | 第42-43页 |
·超声振动系统夹具的设计 | 第43-45页 |
·车削实验平台的安装及车削实验 | 第45-48页 |
·超声振动系统的安装调试 | 第45-46页 |
·车削时间的确定 | 第46-47页 |
·车削实验的进行及注意事项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刀具磨损分析 | 第49-61页 |
·刀具磨损测量 | 第49-50页 |
·显微镜的选用 | 第49-50页 |
·刀具后刀面磨损带宽度的测量 | 第50页 |
·刀具磨损结果分析 | 第50-58页 |
·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 第50-52页 |
·正交实验的回归分析 | 第52-55页 |
·线性回归的显著性检验 | 第55-56页 |
·刀具振幅的单因素实验 | 第56-57页 |
·不同刀具材料振动车削对比 | 第57-58页 |
·振动车削与普通车削对比 | 第58页 |
·振动车削效果分析 | 第58-59页 |
·工件表面效果 | 第58页 |
·切屑对比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