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酶论文

溶菌酶和重组人干扰素-γ包涵体体外折叠复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页
目录第9-13页
绪论第13-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4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蛋白质折叠复性研究的必要性第15-21页
        1.2.1 基因工程蛋白在E.coli中的表达和折叠复性第16-18页
        1.2.2 解读第二遗传密码第18-19页
        1.2.3 蛋白质分子设计和蛋白质工程第19-20页
        1.2.4 治疗蛋白质错误折叠导致的疾病第20-21页
    1.3 蛋白质折叠复性的方法学基础第21-25页
        1.3.1 蛋白质的变复性第21-22页
        1.3.2 蛋白质折叠复性的路径第22-23页
        1.3.3 折叠过程中的聚集体第23-25页
    1.4 包涵体蛋白质的体外折叠复性方法第25-35页
        1.4.1 包涵体的制备第25页
        1.4.2 包涵体蛋白的变性溶解第25-26页
        1.4.3 包涵体蛋白的体外折叠复性方法第26-35页
            1.4.3.1 透析和稀释复性法第26-27页
            1.4.3.2 折叠促进剂协助复性第27-28页
            1.4.3.3 反向微团复性法第28-29页
            1.4.3.4 双水相复性法第29-30页
            1.4.3.5 分子伴侣介导的复性法第30-31页
            1.4.3.6 层析折叠复性第31-34页
            1.4.3.7 结合上游技术的蛋白质复性方法第34-35页
    1.5 蛋白质折叠研究的实验技术和复性蛋白质的检测第35-36页
    1.6 研究思路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4页
第二章 溶菌酶变性条件的研究第44-58页
    2.1 引言第44-46页
    2.2 实验材料第46页
    2.3 分析方法第46-49页
        2.3.1 溶菌酶活性的测定—F.I.P.法第46-47页
        2.3.2 溶菌酶自由巯基含量测定—DTNB法或Ellman's法第47-48页
        2.3.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第48-49页
    2.4 溶菌酶的变性第49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49-55页
        2.5.1 变性液中DTT浓度的确定第49-52页
            2.5.1.1 不同浓度DTT对变性溶菌酶自由巯基数的影响第49-50页
            2.5.1.2 溶菌酶浓度对DTT还原二硫键作用的影响第50-51页
            2.5.1.3 DTT对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的影响第51-52页
        2.5.2 脲对溶菌酶的变性作用第52-55页
            2.5.2.1 无DTT时溶菌酶的脲变性第52-53页
            2.5.2.2 DTT存在下溶菌酶的脲变性第53-54页
            2.5.2.3 溶菌酶变性时间对其复性的影响第54-55页
    2.6 本章小结第55-58页
第三章 溶菌酶在高浓度下的稀释、流加及体积排阻层析复性研究第58-84页
    3.1 引言第58-60页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60-62页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60页
        3.2.2 溶菌酶的变性第60页
        3.2.3 复性缓冲液的配制第60页
        3.2.4 变性溶菌酶的稀释复性第60页
        3.2.5 流加操作方式的溶菌酶复性第60-61页
        3.2.6 体积排阻层析复性第61页
        3.2.7 SDS-PAGE第61页
        3.2.8 酶活和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第61页
        3.2.9 疏水色谱和紫外光谱扫描分析重折叠的蛋白质第61-6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2-81页
        3.3.1 稀释复性法第62-66页
            3.3.1.1 氧化还原环境(GSH/GSSG)对复性的影响第62-63页
            3.3.1.2 蛋白质初始浓度与稀释倍数对复性的影响第63-64页
            3.3.1.3 脲对低浓度和高浓度溶菌酶复性的影响第64-66页
        3.3.2 流加变性酶操作方式的稀释复性第66-69页
            3.3.2.1 复性液中加入天然溶菌酶对变性酶折叠的影响第66页
            3.3.2.2 脲对流加变性酶折叠复性的影响第66-67页
            3.3.2.3 高浓度下流加变性酶的折叠复性第67-68页
            3.3.2.4 流加变性酶次数对折叠复性的影响第68-69页
            3.3.2.5 分批和流加两种操作方式的复性效果比较第69页
        3.3.3 体积排阻层析复性溶菌酶第69-81页
            3.3.3.1 体积排阻层析复性蛋白质的机理和实验操作第69-71页
            3.3.3.2 凝胶介质及柱高的选择第71-72页
            3.3.3.3 GSSG/GSH和脲浓度对溶菌酶复性的影响第72-73页
            3.3.3.4 流速对溶菌酶复性的影响第73-74页
            3.3.3.5 上样量对溶菌酶复性的影响第74-76页
            3.3.3.6 SEC复性溶菌酶的连续操作第76页
            3.3.3.7 溶菌酶复性方法的比较第76-78页
            3.3.3.8 再折叠溶菌酶的结构特性分析第78-81页
    3.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第四章 溶菌酶复性动力学及脲促进复性的机理研究第84-101页
    4.1 引言第84-86页
    4.2 溶菌酶复性动力学研究第86-96页
        4.2.1 溶菌酶折叠复性的实验结果第86页
        4.2.2 动力学模型的提出第86-88页
        4.2.3 动力学模型的求解第88-89页
        4.2.4 实验结果与动力学模型分析第89-94页
            4.2.4.1 数据拟合及求解动力学常数第89-91页
            4.2.4.2 脲对动力学常数k_2、k_3比值及活性收率的影响第91页
            4.2.4.3 脲与动力学常数k_2、k_3值的关系第91-92页
            4.2.4.4 折叠复性收率的预测及复性条件的优化第92-94页
        4.2.5 脲促进SEC复性溶菌酶的机理第94-96页
            4.2.5.1 层析折叠过程溶菌酶表观斯托克斯半径的求算第94-95页
            4.2.5.2 脲对溶菌酶表观斯托克斯半径的影响与促进折叠第95-96页
    4.3 本章小结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99页
    附录第99-101页
第五章 重组人干扰素-γ包涵体的复性研究第101-133页
    5.1 引言第101-104页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04-108页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104页
        5.2.2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第104-105页
        5.2.3 实验方法第105-108页
            5.2.3.1 工程菌种的培养及摇瓶发酵第105页
            5.2.3.2 菌体收集与破碎第105页
            5.2.3.3 包涵体的洗涤与纯化第105页
            5.2.3.4 包涵体的变性溶解第105-106页
            5.2.3.5 变性IFN-γ的稀释和SEC法复性第106页
            5.2.3.6 游离分子伴侣复性IFN-γ第106页
            5.2.3.7 固定化分子伴侣复性IFN-γ第106页
            5.2.3.8 再折叠IFN-γ的活性测定—细胞致病效应抑制微量测定法第106-10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8-130页
        5.3.1 IFN-γ包涵体的发酵制备第108-110页
            5.3.1.1 工程菌种的生长曲线第108页
            5.3.1.2 目标蛋白IFN-γ表达为包涵体第108-109页
            5.3.1.3 升温诱导IFN-γ表达的时间第109-110页
            5.3.1.4 IFN-γ包涵体的释放和收集第110页
        5.3.2 IFN-γ包涵体的洗涤纯化第110-117页
            5.3.2.1 脲浓度对包涵体洗涤效果的影响第111-112页
            5.3.2.2 包涵体洗涤纯化的正交试验第112-115页
            5.3.2.3 Triton-X100和温度对包涵体的洗涤纯化作用第115-116页
            5.3.2.4 包涵体的洗涤时间第116-117页
            5.3.2.5 包涵体的变性溶解第117页
        5.3.3 IFN-γ的折叠复性第117-122页
            5.3.3.1 pH对IFN-γ复性的影响第117-118页
            5.3.3.2 SEC复性的同时对IFN-γ的纯化第118-119页
            5.3.3.3 脲对IFN-γ复性的影响第119-120页
            5.3.3.4 上样方式对IFN-γ复性的影响第120-121页
            5.3.3.5 IFN-γ包涵体的制备和复性工艺第121-122页
        5.3.4 新型分子伴侣协助IFN-γ体外折叠第122-130页
            5.3.4.1 小分子伴侣的Ni-NTA亲和层析第122-124页
            5.3.4.2 温度对游离分子伴侣协助IFN-γ复性的影响第124-125页
            5.3.4.3 脲对游离分子伴侣复性IFN-γ第125-126页
            5.3.4.4 小分子伴侣与底物IFN-γ的摩尔比对复性的影响第126页
            5.3.4.5 固定化小分子伴侣实验装置的设计第126-128页
            5.3.4.6 固定化小分子伴侣复性IFN-γ第128-129页
            5.3.4.7 固定化小分子伴侣的重复使用第129-130页
    5.4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133-136页
    6.1 结论第133-134页
    6.2 建议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作者简历第137-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安全间距的汽车喇叭声控制研究
下一篇:泡沫轻质土在高填涵洞中应用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