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基于液体核磁共振研究蛋白质弱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功能

致谢第4-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引言第16-34页
    1.1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第16-17页
    1.2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分类第17-18页
    1.3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核磁共振方法第18-30页
        1.3.1 化学位移与化学位移扰动第20-22页
        1.3.2 自旋极化与NOE效应第22-23页
        1.3.3 弛豫与弛豫扩散第23-25页
        1.3.4 弛豫与顺磁弛豫增强第25-27页
        1.3.5 偶极耦合与残余偶极耦合第27-28页
        1.3.6 其它常用方法概述第28-30页
    1.4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辅助方法简介第30-34页
        1.4.1 分析型超速离心第30页
        1.4.2 等温滴定量热法第30-31页
        1.4.3 小角度X光散射第31-32页
        1.4.4 荧光能量共振转移第32-33页
        1.4.5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33-34页
2 极弱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第34-84页
    2.1 引言第34-35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5-52页
        2.2.1 样品制备第35-45页
        2.2.2 细胞外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第45-46页
        2.2.3 HPr-H15A与EI以及EIIA~(Glc)的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第46页
        2.2.4 细胞内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第46-47页
        2.2.5 EIN与EIIAG~(Glc)的化学位移滴定实验第47-48页
        2.2.6 EIN与EIIAG~(Glc)的分子间顺磁弛豫增强速率测定第48页
        2.2.7 EIN与EIIA~(Glc)的复合体的结构计算第48-49页
        2.2.8 EIN E86K与EIIA~(Glc)的化学位移滴定实验第49-50页
        2.2.9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50页
        2.2.10 建立数学模型第50-51页
        2.2.11 EIIA~(Glc)与EIIB~(Glc)的化学位移滴定实验第51-52页
        2.2.12 EIN与EIIA~(mtl)的分子内顺磁弛豫增强速率测定第52页
    2.3 结果第52-79页
        2.3.1 细胞外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结果第52-58页
        2.3.2 细胞水平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结果第58-59页
        2.3.3 EIN,EI与EIIA~(Glc)的化学位移滴定结果第59-65页
        2.3.4 EIN与EIIA~(Glc)分子间PRE以及结构计算的结果第65-72页
        2.3.5 EIN与EILA~(Glc)E86K的化学位移滴定和酶活反应的结果第72-74页
        2.3.6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第74-75页
        2.3.7 数学建模计算的结果第75-77页
        2.3.8 EIN与EIIA~(mtl)分子间PRE的结果第77-78页
        2.3.9 EIIA~(Glc)与EIIB~(Glc)化学位移滴定的结果第78-79页
    2.4 讨论第79-82页
        2.4.1 EI能够磷酸化EIIA~(Glc)第79页
        2.4.2 EIN与EILA~(Glc)之间存在极弱相互作用第79-80页
        2.4.3 EIN与EIIA~(Glc)复合体的结构和结构特性第80-81页
        2.4.4 极弱相互作用存在的意义第81-82页
        2.4.5 磷酸转移酶系统中,极弱相互作用存在的不唯一性第82页
    2.5 结论第82-84页
3 氧化调控HIV-1衣壳蛋白碳端结构域同源二聚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功能第84-122页
    3.1 引言第84-85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85-96页
        3.2.1 样品制备第85-91页
        3.2.2 循环伏安法实验第91-92页
        3.2.3 核磁的方法测定衣壳蛋白碳端结构域氧化参数第92页
        3.2.4 分析型超速离心实验第92-93页
        3.2.5 氧化型CAC的主链和侧链的归属实验第93页
        3.2.6 CAC的残余偶极耦合实验第93-94页
        3.2.7 CAC的NOE实验和二面角测定实验第94页
        3.2.8 oxCAC的结构计算第94页
        3.2.9 CAC的弛豫扩散实验第94-95页
        3.2.10 CA的小角X光散射实验第95页
        3.2.11 CA的体外组装速率测定实验第95页
        3.2.12 病毒的透射电镜实验第95-96页
    3.3 结果第96-116页
        3.3.1 衣壳蛋白碳端结构域序列保守性分析第96-97页
        3.3.2 循环伏安法实验第97-98页
        3.3.3 CAC氧化参数测定的结果第98-104页
        3.3.4 衣壳蛋白的超速离心实验第104-106页
        3.3.5 氧化型CAC的核磁共振信号归属第106-109页
        3.3.6 氧化型衣壳蛋白碳端结构域的结构计算第109-111页
        3.3.7 衣壳蛋白碳端结构域弛豫扩散实验的结果第111-112页
        3.3.8 衣壳蛋白小角X光散射的结果第112-113页
        3.3.9 衣壳蛋白的体外组装实验的结果第113-114页
        3.3.10 透射电镜观测病毒衣壳结构的结果第114-116页
    3.4 讨论第116-120页
        3.4.1 衣壳蛋白分子内二硫键能够被不可逆氧化第116-117页
        3.4.2 分子内二硫键的形成不影响衣壳蛋白的相互作用强度第117页
        3.4.3 还原型和氧化型衣壳蛋白碳端结构域结构不同第117-119页
        3.4.4 氧化引起衣壳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第119-120页
        3.4.5 衣壳蛋白碳端结构域的还原氧化过程与病毒成熟相关第120页
    3.5 结论第120-122页
4 HIV-1 SP1结构域的同源多聚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第122-147页
    4.1 引言第122-123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123-129页
        4.2.1 样品制备第123-127页
        4.2.2 CAC_(219-231) SP1结构域的圆二色谱实验第127页
        4.2.3 CAC_(219-231) SP1结构域的三共振实验第127页
        4.2.4 CAC_(219-231) SP1结构域的化学位移滴定实验第127-128页
        4.2.5 CAC SP1构型蛋白的化学位移归属第128页
        4.2.6 CAC SP1构型蛋白的浓度稀释滴定第128页
        4.2.7 CAC SP1与CAC的分析型超速离心实验第128页
        4.2.8 CAC SP1的异核NOE实验第128-129页
        4.2.9 Bevirimat的信号归属和NOE实验第129页
    4.3 结果第129-141页
        4.3.1 SP的序列保守性分析的结果第129-130页
        4.3.2 CAC_(219-231) SP1的蛋白纯化结果第130-132页
        4.3.3 CAC_(219-231) SP1的圆二色谱实验的结果第132-133页
        4.3.4 CAC219-231 SP1的主链化学位移归属第133-134页
        4.3.5 CAC_(219-231) SP1的化学位移滴定的结果第134-137页
        4.3.6 CAC SP1的主链化学位移归属第137页
        4.3.7 CAC SP1的浓度稀释化学位移滴定第137-138页
        4.3.8 CAC SP1的超速离心实验第138-139页
        4.3.9 CAC SP1的异核NOE的实验第139-140页
        4.3.10 Bevirimat的信号归属和结构计算第140-141页
    4.4 讨论第141-146页
        4.4.1 成功制备同位素标记的CAC219-231 SP1结构域样品第141-142页
        4.4.2 CAC_(219-231) SP1的序列保守性分析第142页
        4.4.3 SP1结构域的二级结构的分析第142-145页
        4.4.4 CAC_(219-231) SP1在溶液中存在同源二聚相互作用第145-146页
    4.5 结论第146-147页
5 总结与展望第147-151页
    5.1 极弱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功能的表征第147-148页
    5.2 氧化调控HIV-1衣壳蛋白碳端结构域同源二聚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功能第148页
    5.3 HIV-1 SP1结构域同源寡聚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功能第148-149页
    5.4 展望第149-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5页
附录A:用于残余偶极耦合实验的液晶相的配置第165-167页
附录B:残余偶极耦合实验的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第167-177页
附录C:循环伏安法测定蛋白质氧化还原电势的实验操作第177-186页
附录D:分析型超速离心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第186-194页
附录E:NIH-XPLOR计算衣壳蛋白碳端结构域的结构第194-200页
附录F:CPMG横向弛豫扩散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处理第200-209页
附录G:透射电镜病毒样品的制备和注意事项第209-211页
附录H:NIH-XPLOR计算衣壳PA-457的空间结构第211-216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16-217页

论文共2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及其应用
下一篇:用于中性原子量子计算的单量子比特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