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认知论文

汉字加工中笔画数的SNARC效应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9-10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 SNARC效应第10-20页
        1.1 SNARC效应的概念第10页
        1.2 SNARC效应的相关研究第10-14页
            1.2.1 SNARC效应经典范式第10-11页
            1.2.2 多位数的SNARC效应第11页
            1.2.3 负数的SNARC效应第11-12页
            1.2.4 垂直方向上的SNARC效应第12-13页
            1.2.5 SNARC实验的多样性发展第13-14页
            1.2.6 加工深度对SNARC效应的影响第14页
        1.3 SNARC效应产生阶段第14-15页
        1.4 SNARC效应其他影响因素第15-17页
            1.4.1 阅读和书写习惯第15-16页
            1.4.2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第16-17页
            1.4.3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第17页
        1.5 SNARC效应理论模型第17-20页
            1.5.1 心理数字线(Mental Number Line)第17-18页
            1.5.2 极性编码理论(Polarity coding)第18页
            1.5.3 双线路理论模型(Dual-Route Model)第18页
            1.5.4 计算理论模型(Computational Model)第18-20页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第20-23页
    1. 问题提出和研究假设第20-21页
    2. 研究意义与价值第21-22页
        2.1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21-22页
        2.2 研究的实际意义第22页
    3. 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第23-35页
    1. 实验一 水平方向上汉字笔画复杂程度加工的SNARC效应第23-29页
        1.1 研究目的第23页
        1.2 研究方法第23-26页
            1.2.1 被试第23页
            1.2.2 实验设计第23页
            1.2.3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3-25页
            1.2.4 实验程序第25-26页
            1.2.5 数据处理第26页
        1.3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26-29页
            1.3.1 水平方向上汉字笔画复杂程度SNARC实验描述统计第26-27页
            1.3.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第27-29页
    2. 实验二 垂直方向上汉字笔画复杂程度加工的SNARC效应第29-35页
        2.1 研究目的第29页
        2.2 研究方法第29-31页
            2.2.1 被试第29页
            2.2.2 实验设计第29页
            2.2.3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9-30页
            2.2.4 实验程序第30页
            2.2.5 数据处理第30-31页
        2.3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31-35页
            2.3.1 垂直方向上汉字笔画复杂程度SNARC实验描述统第31-32页
            2.3.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第32-33页
            2.3.3 简单效应检验结果第33-35页
第四部分 总讨论第35-42页
    1. 汉字笔画复杂程度水平方向上的SNARC效应第35-38页
        1.1 汉字笔画复杂程度在水平方向上出现了SNARC效应第35-36页
        1.2 反应任务对汉字复杂程度水平方向SNARC效应的影响第36-37页
        1.3 汉字熟悉程度对汉字复杂程度水平方向SNARC效应的影响第37-38页
    2. 汉字笔画复杂程度垂直方向上的SNARC效应第38-41页
        2.1 汉字笔画复杂程度垂直方向上没有出现SNARC效应第38-39页
        2.2 实验任务对垂直方向SNARC效应实验的影响第39-40页
        2.3 汉字熟悉程度对垂直方向SNARC效应实验的影响第40-41页
    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第41-42页
第五部分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附录第47-49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育叙事研究视角下关心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
下一篇:工业煤粉锅炉燃烧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