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本草纲目·木部》述略 | 第16-21页 |
2.1 木部药物种类 | 第16页 |
2.2 木部药物批注 | 第16-17页 |
2.3 木部“释名” | 第17-21页 |
3 名物研究历史及比较探析 | 第21-30页 |
3.1《本草纲目·木部》与《尔雅·释木》 | 第21-25页 |
3.2《本草纲目·木部》与《说文解字·木部》 | 第25-30页 |
4《本草纲目》木部名的命名义 | 第30-40页 |
4.1 相关研究 | 第30-32页 |
4.2《纲目》木部名命名义的内在构成 | 第32-35页 |
4.3《纲目》木部名命名义的外在表现 | 第35-37页 |
4.4 命名义体现的特点 | 第37-40页 |
5《本草纲目》木部名的命名特点 | 第40-54页 |
5.1 类义 | 第40-43页 |
5.2 指示义 | 第43页 |
5.3 特征义 | 第43-47页 |
5.4《纲目》木部名的命名义外在表现结构分类 | 第47-49页 |
5.5《纲目》木部名命名特点 | 第49-54页 |
6《本草纲目》木部名命名造词法 | 第54-64页 |
6.1 译音 | 第54-56页 |
6.2 语义造词 | 第56-57页 |
6.3 语法造词 | 第57-59页 |
6.4 修辞造词法 | 第59-62页 |
6.5《本草纲目》木部名造词法特点 | 第62-64页 |
7《本草纲目》木部名“异名同实”与“同名异实”现象 | 第64-70页 |
7.1“异名同实”现象 | 第64-68页 |
7.2“同名异实”现象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