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面沉降机理及防治对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5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4-15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15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15-16页 |
2.2 社会经济 | 第16-17页 |
2.3 区域地质条件 | 第17-20页 |
2.3.1 地层 | 第17-18页 |
2.3.2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8-20页 |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 第20-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地面沉降成因及机理研究 | 第25-50页 |
3.1 地面沉降历史及现状 | 第25-29页 |
3.1.1 地面沉降演化历史 | 第25-27页 |
3.1.2 地面沉降现状 | 第27-29页 |
3.2 地面沉降的危害性 | 第29-34页 |
3.2.1 地面高程资源损失严重 | 第30页 |
3.2.2 对城市建设的危害 | 第30-31页 |
3.2.3 对水利工程的危害 | 第31-32页 |
3.2.4 农业影响 | 第32-33页 |
3.2.5 对风暴潮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地面沉降成因分析 | 第34-43页 |
3.3.1 区构造活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2 强烈地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3 新生界松散地层固结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4 地下水资源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5 孔隙热储层的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6 城市建设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7 海平面上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地面沉降机理研究 | 第43-48页 |
3.4.1 地下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 | 第43-44页 |
3.4.2 地层应力变化与地面沉降 | 第44-46页 |
3.4.3 深层坚硬粘性土的沉降机理研究 | 第46页 |
3.4.4 城市建设与地面沉降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中心城区地面沉降模型及沉降预测 | 第50-57页 |
4.1 方法概述 | 第50页 |
4.2 灰色系统模型(GM)原理 | 第50-52页 |
4.3 地面沉降灰色模型的建立 | 第52-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防治与对策 | 第57-60页 |
5.1 组织措施 | 第57-58页 |
5.2 行政管理 | 第58页 |
5.3 经济措施 | 第58-59页 |
5.4 技术管理 | 第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6.2 合理建议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