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种植业论文--粮食作物论文

华北地区春、夏玉米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响应机制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1 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17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概况第17-22页
        1.2.1 作物时空分布信息的提取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2 作物空间格局变化响应机制研究进展第19-21页
        1.2.3 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1-22页
    1.3 研究方案第22-25页
        1.3.1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第22页
        1.3.2 研究目标第22页
        1.3.3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3-25页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第25-39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5页
    2.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第25-27页
        2.2.1 SPAM-China模型数据第25-26页
        2.2.2 遥感数据第26页
        2.2.3 空间面板模型数据第26-27页
    2.3 春、夏玉米时空格局研究方法第27-32页
        2.3.1 SPAM-China模型构建与优化第27-30页
        2.3.2 SPAM-China模型结果对比验证第30-31页
        2.3.3 玉米地理分异特征统计第31页
        2.3.4 华北地区春、夏玉米种植类型区划分第31-32页
    2.4 玉米时空格局响应机制研究方法第32-39页
        2.4.1 空间相关性检验第32-33页
        2.4.2 影响玉米种植格局因素选取第33-36页
        2.4.3 空间面板模型构建第36-37页
        2.4.4 各影响因素实际贡献率的计算第37-38页
        2.4.5 县级尺度春、夏玉米空间动态类型的确定第38-39页
3 玉米种植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第39-48页
    3.1 空间分布精度比较第39-40页
    3.2 玉米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第40-43页
    3.3 各省(市)春、夏玉米的时空变化特征第43-45页
        3.3.1 春玉米的时空变化特征第44页
        3.3.2 夏玉米的时空变化特征第44-45页
    3.4 不同玉米种植类型区的时空变化特征第45-47页
        3.4.1 单一春玉米种植区的时空变化特征第45-46页
        3.4.2 单一夏玉米种植区的时空变化特征第46页
        3.4.3 春夏玉米混种区的时空变化特征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4 玉米种植分布响应机制第48-58页
    4.1 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第48-49页
    4.2 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第49-53页
        4.2.1 气候要素方面第51页
        4.2.2 生产投入要素方面第51-52页
        4.2.3 区域经济要素方面第52页
        4.2.4 区域社会要素方面第52页
        4.2.5 农业政策要素方面第52-53页
    4.3 县级尺度春、夏玉米空间动态类型响应机制第53-56页
        4.3.1 河南省鹿邑县(夏玉米增加型)第54页
        4.3.2 河南省濮阳县(夏玉米减少型)第54页
        4.3.3 河北省怀安县(春玉米增加型)第54页
        4.3.4 河北省康保县(春玉米减少型)第54-55页
        4.3.5 山东省高密市(春增夏增型)第55页
        4.3.6 北京市顺义区(春增夏减型)第55页
        4.3.7 河南省西平县(春减夏增型)第55-56页
        4.3.8 天津市静海区(春减夏减型)第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5 结论与讨论第58-62页
    5.1 主要结论第58-60页
    5.2 研究创新点第60页
    5.3 讨论与研究展望第60-62页
致谢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附录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下一篇:近代中医药期刊西医译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