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8-18页 |
1.1 国内外土壤分类发展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1.2 贵州土壤分类历史与现状 | 第11-12页 |
1.3 水稻土状况研究 | 第12-16页 |
1.3.1 国内外水稻土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水稻土的形成及剖面特征 | 第13-15页 |
1.3.3 贵州水稻土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4 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17-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和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0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3.1 样品采集原则 | 第21-22页 |
2.3.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22-23页 |
2.3.3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23-25页 |
3 供试土壤发生学特征分析 | 第25-43页 |
3.1 供试水稻土形态特征 | 第25-28页 |
3.1.1 发育于砂岩母质水稻土形态特征 | 第25页 |
3.1.2 发育于页岩母质水稻土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3.1.3 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水稻土形态特征 | 第26-28页 |
3.2 供试水稻土机械组成 | 第28-30页 |
3.2.1 发育于砂岩母质水稻土机械组成 | 第28页 |
3.2.2 发育于页岩母质水稻土机械组成 | 第28页 |
3.2.3 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水稻土机械组成 | 第28-30页 |
3.3 供试水稻土有机质 | 第30-32页 |
3.3.1 发育于砂岩母质水稻土有机质 | 第31页 |
3.3.2 发育于页岩母质水稻土有机质 | 第31页 |
3.3.3 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水稻土有机质 | 第31-32页 |
3.4 供试水稻土酸碱度及阳离子交换量 | 第32-35页 |
3.4.1 发育于砂岩母质水稻土酸碱度及阳离子交换量 | 第33页 |
3.4.2 发育于页岩母质水稻土酸碱度及阳离子交换量 | 第33页 |
3.4.3 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水稻土酸碱度及阳离子交换量 | 第33-35页 |
3.5 供试水稻土氧化铁特征 | 第35-40页 |
3.5.1 发育于砂岩母质水稻土氧化铁特征 | 第36-37页 |
3.5.2 发育于页岩母质水稻土氧化铁特征 | 第37页 |
3.5.3 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水稻土氧化铁特征 | 第37-40页 |
3.6 供试水稻土有效硅 | 第40-43页 |
3.6.1 发育于砂岩母质水稻土有效硅 | 第40页 |
3.6.2 发育于页岩母质水稻土有效硅 | 第40页 |
3.6.3 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水稻土有效硅 | 第40-43页 |
4 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分析 | 第43-47页 |
4.1 诊断层分析 | 第43页 |
4.1.1 诊断表层 | 第43页 |
4.1.2 诊断表下层 | 第43页 |
4.2 诊断特性分析 | 第43-47页 |
5 土壤系统分类 | 第47-58页 |
5.1 土纲确定 | 第47页 |
5.2 亚纲以下高级分类单元的确定 | 第47-48页 |
5.3 土族和土系的确定 | 第48-55页 |
5.3.1 土族的划分标准 | 第48-50页 |
5.3.2 土系的划分标准 | 第50-51页 |
5.3.3 土族的建立 | 第51-53页 |
5.3.4 土系的建立 | 第53-55页 |
5.4 土系检索 | 第55-58页 |
6 结论 | 第58-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60页 |
6.2 研究展望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