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 古城 | 第11页 |
2. 古城保护 | 第11-12页 |
3. 政府职能 | 第12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 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 | 第12-14页 |
2. 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 第14-17页 |
(四)运用理论 | 第1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2. 实证分析法 | 第18页 |
3. 比较分析法 | 第18-19页 |
一、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程 | 第19-27页 |
(一)保护历程 | 第19-20页 |
1. 第一阶段——探索期(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 | 第19-20页 |
2. 第二阶段——试点推广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本世纪2000年初期) | 第20页 |
3. 第三阶段——分批推进(本世纪2000年代初期至今) | 第20页 |
(二)苏州古城保护SWOT分析 | 第20-25页 |
1. 优势 | 第20-22页 |
2. 劣势 | 第22-23页 |
3. 机遇 | 第23-24页 |
4. 挑战 | 第24-25页 |
(三)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古城保护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1. 保护古城是实现苏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第25-26页 |
2. 保护古城是苏州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色 | 第26页 |
3. 保护古城是苏州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26-27页 |
二、古城保护中苏州地方政府职能概述 | 第27-35页 |
(一)古城保护中苏州地方政府职能 | 第27-28页 |
1. 引导功能 | 第27页 |
2. 规范功能 | 第27-28页 |
3. 服务功能 | 第28页 |
(二)存在问题 | 第28-32页 |
1. 地方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上存在问题 | 第28-30页 |
2. 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上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3. 地方政府履行文化管理职能上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三)地方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1. 政府古城保护理念落后 | 第32-33页 |
2. 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 | 第33页 |
3. 古城保护机构设置不科学 | 第33页 |
4. 古城保护主导力量单一 | 第33-34页 |
5. 缺乏合理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 | 第34-35页 |
三、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及借鉴意义 | 第35-40页 |
(一)国内经验借鉴——云南丽江 | 第35-36页 |
1. 完善的保护规划 | 第35页 |
2. 统一的管理机构 | 第35页 |
3. 鲜明的产业特色 | 第35-36页 |
4. 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 第36页 |
(二)国外经验借鉴 | 第36-40页 |
1. 意大利罗马 | 第36-37页 |
2. 法国巴黎 | 第37-38页 |
3. 日本京都 | 第38-40页 |
四、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在古城保护中职能的建议 | 第40-46页 |
(一)加快角色转换,明确定位 | 第40-41页 |
1. 加快古城保护立法进程 | 第40页 |
2. 促进古城保护规划有效实施 | 第40-41页 |
3. 制定古城保护扶持政策 | 第41页 |
4. 明确古城产业定位 | 第41页 |
(二)加快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 第41-44页 |
1. 理顺古城保护的体制机制 | 第41-42页 |
2.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第42-43页 |
3. 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对接 | 第43页 |
4. 重视文脉传承 | 第43-44页 |
(三)统筹协调,创新古城保护模式 | 第44-45页 |
1. 探索全社会保护的路子 | 第44页 |
2. 设立古城保护基金 | 第44-45页 |
3. 发挥专家、学者在古城保护中的作用 | 第45页 |
(四)加强监管,建立科学的导向机制 | 第45-46页 |
1. 加强立法监管,强化监督保障机制 | 第45页 |
2.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