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论文

古城保护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论第10-19页
    (一)选题意义第10-11页
    (二)基本概念界定第11-12页
        1. 古城第11页
        2. 古城保护第11-12页
        3. 政府职能第12页
    (三)相关研究综述第12-17页
        1. 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第12-14页
        2. 地方政府职能研究第14-17页
    (四)运用理论第17页
    (五)研究方法第17-19页
        1. 文献研究法第17-18页
        2. 实证分析法第18页
        3. 比较分析法第18-19页
一、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程第19-27页
    (一)保护历程第19-20页
        1. 第一阶段——探索期(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第19-20页
        2. 第二阶段——试点推广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本世纪2000年初期)第20页
        3. 第三阶段——分批推进(本世纪2000年代初期至今)第20页
    (二)苏州古城保护SWOT分析第20-25页
        1. 优势第20-22页
        2. 劣势第22-23页
        3. 机遇第23-24页
        4. 挑战第24-25页
    (三)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古城保护的必要性第25-27页
        1. 保护古城是实现苏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25-26页
        2. 保护古城是苏州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色第26页
        3. 保护古城是苏州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第26-27页
二、古城保护中苏州地方政府职能概述第27-35页
    (一)古城保护中苏州地方政府职能第27-28页
        1. 引导功能第27页
        2. 规范功能第27-28页
        3. 服务功能第28页
    (二)存在问题第28-32页
        1. 地方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上存在问题第28-30页
        2. 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上存在问题第30-31页
        3. 地方政府履行文化管理职能上存在问题第31-32页
    (三)地方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原因分析第32-35页
        1. 政府古城保护理念落后第32-33页
        2. 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第33页
        3. 古城保护机构设置不科学第33页
        4. 古城保护主导力量单一第33-34页
        5. 缺乏合理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第34-35页
三、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及借鉴意义第35-40页
    (一)国内经验借鉴——云南丽江第35-36页
        1. 完善的保护规划第35页
        2. 统一的管理机构第35页
        3. 鲜明的产业特色第35-36页
        4. 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第36页
    (二)国外经验借鉴第36-40页
        1. 意大利罗马第36-37页
        2. 法国巴黎第37-38页
        3. 日本京都第38-40页
四、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在古城保护中职能的建议第40-46页
    (一)加快角色转换,明确定位第40-41页
        1. 加快古城保护立法进程第40页
        2. 促进古城保护规划有效实施第40-41页
        3. 制定古城保护扶持政策第41页
        4. 明确古城产业定位第41页
    (二)加快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第41-44页
        1. 理顺古城保护的体制机制第41-42页
        2.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第42-43页
        3. 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对接第43页
        4. 重视文脉传承第43-44页
    (三)统筹协调,创新古城保护模式第44-45页
        1. 探索全社会保护的路子第44页
        2. 设立古城保护基金第44-45页
        3. 发挥专家、学者在古城保护中的作用第45页
    (四)加强监管,建立科学的导向机制第45-46页
        1. 加强立法监管,强化监督保障机制第45页
        2.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第45-46页
结论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阶煤低温热解过程中挥发分的析出行为研究
下一篇:我国公民知情权立法保障问题的法理思考